摘要: 原標題: 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看印度學區(qū)房戰(zhàn)爭中的天才擇校手 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蝴蝶效應,最終引發(fā)的結(jié)果都是壞的,于是家
原標題: 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看印度學區(qū)房戰(zhàn)爭中的天才擇校手
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蝴蝶效應,最終引發(fā)的結(jié)果都是壞的,于是家長開始焦慮,想在最開始就為孩子搶到最好的資源,避免以后的不可收拾的慘狀。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一對中產(chǎn)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搬進學區(qū)房、參加面試輔導班、住進貧民窟爭取“RET”名額……
Part 1 搬進“學區(qū)房”
經(jīng)過一番考察之后,夫妻兩人最終選擇了德里文法學校。這所培養(yǎng)了眾多工業(yè)巨頭和政界人士的百年老校的招生范圍僅限附近三公里的學生,住在舊城區(qū)的一家人顯然并不在學校的招生范圍之內(nèi),但這并不能成為讓米圖放棄這所學校的必要理由。最終,一家人決定搬到符合招生條件的瓦桑維哈。
為了讓女兒迅速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米圖決定舉辦宴會招待鄰居,也希望借此機會女兒能夠了解上流社會的禮儀,并得到他們的認可,從而融入他們的圈子。
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表面原因可能是因為拉吉在宴會上跳的那段不入流的舞蹈,背后實際原因是學校禁止學生說印地語,而皮婭只會說印地語。
在意識到皮雅和上流社會的孩子差距不僅是生活環(huán)境時,米圖決定報班來彌補這段差距。
“10點開始上基礎數(shù)學課,12點在俱樂部學習游泳課,下午2點英語課,下午4點學習禮儀課。”
除了給皮雅安排課程之外,輔導班也為家長安排了模擬面試、穿衣打扮等相關課程。
經(jīng)過一番準備之后,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板),因為“店鋪老板”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就在一家人為皮雅不能上學的事情焦頭爛額之際,拉吉和米圖從自家店員那里聽說“RET”政策(每所學校都必須預留25%的指標給貧困孩子)。夫妻兩人又打起了這一政策的主意。
從開假證明,到真住進貧民窟,經(jīng)過一番波折,皮雅通過了德里文法學校的檢查,最終通過抽簽的方式,以貧困生的身份進入德里文法學校念書。
Part 2 表面是供需不足的擇校問題,背后是什么?
起初,拉吉和米圖只是想通過開假證明的方式糊弄檢查,但因為庫馬爾老師的舉報,校方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加大對“RET”學生的檢查力度。拉吉和米圖不得不舉家搬進了“RET”學生的“學區(qū)房”——巴拉特納加爾,來應付庫馬爾的檢查。
盡管是住在巴拉特納加爾,但一家人的生活習慣并沒有改變。庫馬爾第一次突擊檢查的時候,皮雅吃披薩,地上還擺著當?shù)厝烁举I不起的瓶裝水。這時,鄰居希亞姆出來解圍,說拉吉和米圖是“新貧一代”,不像他們祖孫三代都是窮人。后來,希亞姆教會了拉吉和米圖窮人的活法。拉吉的手變粗糙了,米圖學會了如何在底層社會討供給。后來雖然皮雅成功進入德里文法學校,但希亞姆家的孩子莫漢并沒有。
出于愧疚,拉吉和米圖出資救助了附近的公立學校并幫助那里所有的學生上學。出于感謝,希亞姆在校長那里拿到了拉吉家的地址。這時,希亞姆才意識到皮雅占用了莫漢上學的名額。
“政客搜刮窮人的糧食,建筑商搶奪他們的土地,最后連他們孩子上學的機會也要被你們偷走。”
拉吉想通了,想把皮雅的名額讓給莫漢。但校長卻只是將皮雅的身份轉(zhuǎn)變?yōu)槠胀ㄉ?,并沒有把名額給莫漢。
拉吉質(zhì)疑校長,為什么不能給莫漢一次機會。校長說,自己就是忘本了,忘記自己是女仆的孩子。甚至忘記了當年同學如何利用階層霸凌自己,“如果我拒絕幫他們做作業(yè),他們就不會邀請我參加生日派對。”
類似的話,輔導班的老師也說過。“窮人的孩子在大學校里是應付不來的,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他們根本吃不開的。”
拉吉再次質(zhì)疑校長的理論,校長很不屑地說道,“你能向誰舉報?政府?媒體?警察?他們的孩子也在這里上學。”
影片中的擇校問題,表面上看是供需關系,通過校長的話,我們或許能猜到擇校問題背后有更深的利益問題。
Part 3 別把勁兒使歪了
“什么是貧窮?”
輔導班上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是,少即是多,分享就是關愛。
最終,皮雅在莫漢身上學到了分享,學會了關愛。而莫漢永遠不能和皮雅成為同學。“因為有我們這樣欺詐的父母在。”
拉吉最終選擇在典禮上公開指責這更像是商業(yè)生意的擇校問題。“我們曾經(jīng)認為學校能夠給他博學多識,于是我們不擇手段。”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家長們的共識。盡家長的全力,為孩子鋪好路,這樣孩子以后就能少走彎路。
今年春晚上的小品《占位子》也講著類似的故事。家長替孩子搶班級里的好座位,最后其中一位家長郝建卻發(fā)現(xiàn)自己進錯了班級。
“把什么都給孩子搶到最好的,孩子就好啦?”電話一頭的班主任教訓郝建。郝建自我反省道,“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稱職的父親,現(xiàn)在想來勁兒都使歪了。”
郝建不是個例。我初中同桌的父親看到同桌的初中課本,才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上了初中,還一直以為孩子在上小學?,F(xiàn)在有多少家長認為在孩子教育上使勁就是為孩子搶占各種教育資源,大到學校、名師補習班,小到座位,可真正孩子的教育不是這些,“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別把勁兒使歪了,也別讓“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這句話成為一句笑話。
原標題:更好地養(yǎng)育:培養(yǎng)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觀察2024-11-26 11:59:24
原標題:高校商業(yè)街回收地溝油?校方回應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11月23日就網(wǎng)
觀察2024-11-25 1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