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從紀錄片《學習的背叛》看學習到底辛苦在哪里? 紀錄片中,允葉媛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備考私立高中期間,更是每天睡不到三個小時。就是這
原標題:從紀錄片《學習的背叛》看學習到底辛苦在哪里?
紀錄片中,允葉媛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備考私立高中期間,更是每天睡不到三個小時。就是這么努力,這么拼命的允葉媛,在進入首爾私立高中之后的第一場考試中,全年級395個學生,她排在313名。
最近我一直追韓劇《天空之城》,看劇的時候老在彈幕中看到有人提及一部紀錄片叫做《學習的背叛》,好奇的我立刻找資源,然后一口氣看完了。
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
這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三個來自普通家庭孩子的備考之路,拍攝手法非常的克制,一點都不煽情。但是看完了之后,我卻覺得快要無法呼吸了。
這部紀錄片一開始就寫了一句話: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紀錄片拍攝的第一位學生叫做允葉媛,16歲,就讀于益山易依女子中學初三。
這是一個目標清晰、行動力強、危機感重同時超級自律的女孩。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未來想要當醫(yī)生,所以一定要考上首爾醫(yī)科大學,所以高中也必須考上首爾一流的私立高中。為了這個目標,剛上初三的她每天拼命學習。
紀錄片中,她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備考私立高中期間,更是每天睡不到三個小時。
她有一個計劃本,記錄著每天要學習的東西,細致到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進行嚴格的細致。
日計劃后面還有周計劃,周計劃后面還有月計劃。所以她一刻也不能偷懶,因為只要有一天偷懶,剩下的計劃都無法按時完成。
為了確保自己掌握了知識點,她要求自己能夠全文默寫教科書。注意,是默寫一整本教科書。寫到手指無法用力,也要用橡皮筋將筆綁在手指上,然后用手腕的力量來寫。
這么努力的女孩,當然毫無疑問的是全校第一。
然而她比誰都清楚:競爭者根本不在這個小小的學校。
她把自己稱作“井底之蛙”,出生在益山這種小城市,從一開始就處于劣勢。
她時刻提醒自己:來自大城市的那些“怪獸”,比她還要聰明,比她還要努力,她絕對不能休息。
靠著自己的努力,她成功考上了首爾一流私立高中。
但她并沒有因此而休息,放假之后她又整天泡在補習班學習,她說:“我覺得我現(xiàn)在坐下來休息的話,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就是這么努力,這么拼命的允葉媛,在進入首爾私立高中之后的第一場考試中,全年級395個學生,她排在313名。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大城市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資源更優(yōu)質(zhì),小地方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可能性更小,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即使學生付出一樣的努力,也會根據(jù)地區(qū)獲得不一樣的成績。16歲的允葉媛非常清楚這個道理,她說:“雖然說是公平競爭,但我們的起跑線就是不一樣的。”
根據(jù)不同的高中,進入不同的大學。
根據(jù)不同的大學,決定不同的未來。
這些才16歲的孩子,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們就算拼了命也無法縮短這本來就存在的差距。
在講第二個和第三個案例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韓國高考的制度。
韓國并不像咱們國家,是“一考定終生”,高考考多少分直接決定你能上哪所學校。
韓國的高考,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是校內(nèi)考核。校內(nèi)考核指的是學生高中三年每次統(tǒng)考的成績,以及在學校的排名統(tǒng)計,將會以復雜的算法折算成分數(shù)計入高考總分。校內(nèi)考核占學生高考總分數(shù)的70%。
第二才是高考本身。高考成績也將以算法折算成分數(shù),占高考總成績的30%。
第三,是生活記錄本。里面會詳細記錄學生參加的各種社團活動社會活動,各種競賽的名次,特長、甚至是讀書筆記等等。生活記錄本雖然不會折算成分數(shù),但卻是大學面試時讓考官“另眼相看”的法寶。
校內(nèi)考核+高考折算下來的分數(shù),決定學生能報考哪個大學。但報考之后,大學還將進行一場面試,要面試通過才能真正進入這所大學就讀。
也正是因為如此,韓國的學生幾乎是不能喘息的在讀書,因為稍有懈怠,一次沒考好,整體成績就可能下滑,就可能和心儀的大學擦肩而過。
紀錄片拍攝的第二位學生叫做洪明基,就讀于江原科學高中二年級。
江原科學高中是一所升學率非常好的優(yōu)質(zhì)高中。但洪明基卻是通過“社會關懷”計劃進入到這所學校的。
“社會關懷”計劃是政府為家庭生活極其困難的學生提供的一種福利制度。
洪明基的家庭,父母努力掙錢也僅夠維持家中的基本開銷。父母忙于維持生計,自然是顧不上管洪明基的學習。
洪明基已經(jīng)是非常努力的在學了,他努力到每天甚至來不及刷牙洗臉就在做題,然而他的成績?nèi)匀粔|底,被那些家境優(yōu)渥的同學遠遠的甩在身后。
研究結(jié)果顯示,高考生的成績根據(jù)父母的收入,可以產(chǎn)生高達43分的差距。父母的收入越高,孩子的成績越好。
因為有錢人家的孩子,學校放學了將會去收費昂貴的補習班再次接受教育。
因為有錢人家的孩子,父母會掏錢讓他們盡可能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且有專人幫助他們整理生活記錄本。
因為有錢人家的孩子,父母可以花錢購買心儀大學的情報,讓他們在面試的時候更得心應手。
而像洪明基這樣的孩子,日常連父母的面都見不到。不僅沒有錢能夠上補習班,生活記錄本也只能靠自己整理,整理這種幾十頁的記錄本,硬生生的浪費了很多學習的時間。
所以,當上層的學生考80分以上的時候,洪明基考40多分,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
父母收入越高,孩子越有機會考上名牌大學?,F(xiàn)實就是如此,光靠努力是越不過這堵墻的。
即便孩子們都能夠在最優(yōu)質(zhì)的學校接受相同的教育,然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費的金錢還是會硬生生的將他們拉開差距。
洪明基的案例大概是想告訴我們:教育,不管在哪個國家,很大程度上,都是拼爹。
像洪明基這樣貧困家庭出生的孩子,能夠通過“社會關懷”計劃進入到科學高中已經(jīng)是非常非常非常幸運了。因為科學高中的學生,即便是學習成績很差的,也能考上個大學。
而紀錄片拍攝的第三位學生,來自普通高中的何政民,就沒有這么好運了。
普通高中相對于科學高中,升學率本身已經(jīng)低得可怕了。
何政民的家庭條件非常差,他說:“父母受困于貧困的樣子,再也不想看到了。”
所以,他非常努力的學習,并不是為了實現(xiàn)什么夢想。就是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然后能夠找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幫助家里減輕負擔。
背負著家庭重擔前行的何政民,只能拼了命的學習,放學回家都不脫校服,因為他說:“覺得在家穿便服會過于散漫,還是穿校服會有緊迫感。”
心理負擔太重的何政民,脆弱到不堪一擊。僅僅是模擬考試出現(xiàn)了一點失誤,他就哭了。因為這會導致他的校內(nèi)考核成績下降一兩名,從而導致他可能連大學都考不上。
他很后悔,一直埋怨自己,如果從高一就開始好好學的話,會不會能輕松一點。
但是他本來就很努力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除了學習,沒有可以一躍成龍的地方了。
然而就算如此努力,也看不到出路了。他絕望的說:“太晚了,已經(jīng)太晚了。”
他沒有很大的夢想,只是想找一個安穩(wěn)的工作,讓父母可以過得稍微好一點,然而,如果考不上大學,這樣簡單的夢想都只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教育原本是很多普通人家孩子翻身的最大希冀。然而像何政民這樣,出生在普通家庭,又無法靠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鯉魚跳龍門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在出生時,就已經(jīng)注定十分艱難了吧。
紀錄片的最后說:“學校到現(xiàn)在還是會教育我們,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然而孩子們都知道,現(xiàn)實和課本不一樣。”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了我們國家教育的未來。
隨著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城鄉(xiāng)發(fā)展越來越不均衡,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稀缺。
有先見之明、有錢有能力的父母早已意識到這點,他們不惜舍下血本幫助孩子們搶奪優(yōu)質(zhì)資源。而留給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的路,已經(jīng)越來越難走了。
就算孩子自身已經(jīng)足夠努力,也可能像紀錄片中所展示的那樣。隨著教育爭奪愈演愈烈,在未來,別說寒門出貴子了,普通家庭的孩子,路會非常的難走。
現(xiàn)實就是這么的殘酷。
但是不是出生在普通家庭就是原罪呢?
人是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的,但我們能選擇讓自己更努力。
起跑的速度慢沒有關系,只要加速度夠快,還是有機會追趕那些一出生就跑在前面的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我很慶幸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盡管生活在這個制度下的孩子,肯定不輕松。這個制度仍然是非常公平的,為普通孩子打開了一條通往更好生活的大門。
而這些孩子要做的,就是努力努力更努力。
就像紀錄片中的第一個孩子,16歲的允葉媛,像她這樣拼盡了全力的孩子,是永遠不會允許自己只考313名的。
現(xiàn)實很殘酷,但只要努力,還有希望。
原標題:更好地養(yǎng)育:培養(yǎng)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觀察2024-11-26 11:59:24
原標題:高校商業(yè)街回收地溝油?校方回應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11月23日就網(wǎng)
觀察2024-11-25 1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