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暑期檔《抓娃娃》爆了 帶給我們哪些教育啟示? 今年的暑期檔 電影《抓娃娃》火了 據(jù)微博@電影抓娃娃 7月24日《抓娃娃》票房累計18.16億元 電影
原標題:暑期檔《抓娃娃》爆了 帶給我們哪些教育啟示?
今年的暑期檔
電影《抓娃娃》火了
據(jù)微博@電影抓娃娃
7月24日《抓娃娃》票房累計18.16億元
電影主要講述沈騰飾演的富豪馬成鋼,因大兒子沒有被好好教育,決定用心培養(yǎng)小兒子馬繼業(yè)。繼業(yè)還在嬰兒時,夫妻倆就發(fā)現(xiàn)“富養(yǎng)”效果不佳,旋即決定“窮養(yǎng)”。在八九十年代的四合院內,打造了一個返貧的“圍城”,邀請了一整個團隊扮演兒子生活里的“貧窮鄰居”,暗中為孩子的成長服務。
電影的最后,小兒子識破了父母的“騙局”,最終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謊言的他,勇敢地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部影片,它不僅是一次對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由與教育邊界的探討。
家長的控制欲
會局限孩子一生
心理學家張怡筠提到過一個現(xiàn)象:
“大多數(shù)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在比較的環(huán)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
焦慮的父母會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欲,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的心智成長。
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大到人生每條道路的選擇。
《抓娃娃》一開始,馬成鋼看著小兒子被姥姥姥爺快要寵壞,每天吃飯都必須要其他人喂著才肯吃,一群人時刻在旁邊伺候。
他開始擔心,再這樣慣下去,遲早會毀了孩子,便下定決心帶兒子遠離被溺愛的環(huán)境。
從那時起,他就為兒子制定好未來的成長方向,找了教育團隊每天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每一次考試成績,監(jiān)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只要孩子出現(xiàn)一點走錯路的跡象,馬成鋼以及背后的整個教育團隊就會立即響起“警報”。
得知兒子熱愛跑步,馬成鋼認為這樣下去會偏離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軌道,連夜想辦法從中干涉,找人欺騙孩子,阻止其成為專業(yè)運動員。
他以“為你好”作為理由,在馬繼業(yè)的成長路上,為孩子制定了太多教育計劃。
為了讓兒子從挫折中磨煉意志,馬成鋼引導繼業(y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撿瓶子賺錢,可也因此,讓兒子受到了同齡人無盡的嘲笑。
顯而易見,長大后的繼業(yè),因為生活的“被操控感”和“不真實感”心中充滿了深深的疑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痛苦。
所以當繼業(yè)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后,精神世界瞬間崩塌了,當場質問父母:“你們又是哪位老師?”
面對兒子的不理解,馬成鋼淚流滿面:“你以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仔細想想,所謂的“操控”,本就源自父母的過度擔心,以及家庭教育中的過度控制。
馬成鋼“以愛之名”將兒子從溺愛的深淵中,一步步轉移到了焦慮的泥潭中。
故事的最后,揭穿真相后的馬繼業(yè),有了自己選擇人生的機會,重新接觸到自己熱愛的運動中,臉上才再次露出了笑容。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當人生的鑰匙始終被旁人緊緊掌握時,失控感和窒息感就會填滿內心,精神世界也會承受著極高的負重。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負責,陪伴是標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頂配。
教育路上,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如此,才能托舉他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愧疚式教育
是孩子心里的一根刺
前幾天,在網(wǎng)上刷到一位爸爸在網(wǎng)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
爸爸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后空調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到別人倉庫里睡一小會,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這樣。
其實,電影里的馬成鋼跟視頻里的爸爸一樣,樂此不疲地想用這種“愧疚式教育”激起兒子的志氣。
他故意穿著掉了底的鞋子在兒子眼前晃悠,兒子說要攢錢給他買雙新鞋,他又云淡風輕地說:“沒事兒,這鞋還能穿好幾年。”
他看見兒子偷偷躲在廁所里玩游戲,第二天故意趕著破破爛爛的驢車去送貨,奶奶遞給他的3個雞蛋,他故作深情地說“留給兒子吃”。
為了刺激兒子退掉平板電腦,他讓奶奶裝病咳血,欺騙兒子奶奶要賣掉嫁妝給他交學費。
他用哭窮和犧牲感牢牢地控制著兒子,滿意地看著兒子在愧疚感的折磨下乖乖聽話。
父母的困境從來不是孩子造成的。
把本不屬于孩子的壓力和痛苦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在愧疚感中變得順從,父母舒服了一時,孩子卻要痛苦一輩子。
網(wǎng)上看到一女生發(fā)帖說,她大學畢業(yè)后和家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
母親總是跟她抱怨:“真是翅膀硬了,父母說什么都不聽了,養(yǎng)個孩子有什么用,像養(yǎng)了個白眼狼。”
她心里很委屈,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在她耳邊說:“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
她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所以她從來沒有任性過,凡事沒有主見,總是委屈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和討好別人,活得又擰巴又痛苦。
在松弛感中長大的孩子永遠會比在內耗中長大的孩子多一份自信和從容。
所以,請家長控制住自我感動的犧牲感,將生活的艱難扛在肩上,承擔起屬于自己的壓力。
對孩子發(fā)自內心的付出,才能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內心的溫暖和人生路上堅定的托舉。
苦難教育有必要嗎?
房子是破的,屋頂是漏的,菜買最便宜的,水用滴出來的,父親的鞋底是爛的,母親的衣服是舊的……
為了讓馬繼業(yè)考上名牌大學,家長人為建造了一個貧困潦倒的家庭,想讓孩子在苦難中長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樣。
在大人們聯(lián)手打造的“楚門的世界”里,二兒子“苦心智,餓體膚”,從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到精神世界的重重束縛,馬繼業(yè)的童年被籠罩在一種近乎苛刻的“磨礪”之下。
更令人窒息的是,馬成鋼將他自己成功的原因,歸因于他從小受過的苦難。美其名曰“為了你好”,實則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機會。
電影里的馬成鋼、春蘭夫婦,當教練覺得馬繼業(yè)是練長跑的好苗子,家境又不好,提議夫妻倆送孩子去學體育。他們立馬就回絕了老師,為什么?
除了與預設目標不符,更因為吃什么苦是被指定的。
什么苦值得吃、什么苦有利于孩子,得由爸媽決定。
有些家長,樂于讓孩子吃苦,俗稱“挫折教育”,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這基本上是來自上一輩的經(jīng)驗。父母們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了一番事業(yè),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過吃苦磨煉意志,取得成功。
電影中,明明是頂級富豪,但馬成鋼兩口子還是偽裝成貧困家庭,連老師都找上門來問他們要不要貧困補助。哪怕馬繼業(yè)在學校里因為窮而被其他同學欺負霸凌,也當作是對他的磨煉。
現(xiàn)實中的有些父母,雖然沒那么夸張,但平時也總會對孩子說:
“上學有什么苦啊,出了社會才辛苦。”
“你們現(xiàn)在多幸福啊,以前我們都吃不起飯。”
對父母而言,說的都是大實話,自己當年更辛苦、更勞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就沒法吃苦了呢?
但有些苦,其實是沒必要吃的。
真正的“吃苦精神”并不是只能靠自己苦苦摸索,嘗盡艱難困苦才能得到的人生經(jīng)驗。
它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而是能為了某個目標而長時間聚焦的能力,是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依然樂觀的能力。
愛,應當是引導而非控制;教育,應當是點燃而非灌輸。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他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興趣。
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成長。
最后想說的是,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出一個又一個的“復制品”,而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獨一無二、自信自強的個體。
這需要我們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都能深刻理解并踐行“愛,應當是引導而非控制”這一理念,為孩子們的成長撐起一片更加廣闊和自由的天空。
原標題:共35名研究生,南京工業(yè)大學發(fā)布公告退學公告 近日,南京工業(yè)大學研
快資訊2024-07-27 14: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