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7歲之前就已注定,很多父母卻不懂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如今,讀書也被許多
原標題: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7歲之前就已注定,很多父母卻不懂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如今,讀書也被許多家長當成唯一有出息的途徑。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績優(yōu)異,考上好大學,再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現(xiàn)實卻是,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在學習上有潛力。
那么,怎樣判斷孩子是不是塊讀書的料呢?
專注力:比智商更重要的學習能力
“專注力”,其實是判斷孩子是否有學習潛力的一個最明顯的標準。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做事情時總是東望望、西瞧瞧,磨磨蹭蹭地做完手頭的事情。
而有些孩子卻能安靜地坐在那里,直至做完當下的事情。這種不同的行為背后,其實就是孩子“專注力”高低的表現(xiàn)。
在認知心理學中,專注力指的是個體將注意力集中和指向某個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五個維度,分別是集中性、持久性、分配力、轉(zhuǎn)移力和廣度。集中性指排除干擾、聚精會神的能力;持久性指注意力集中的長短。
分配力指同時運用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能力。比如,當孩子上課時,既需要聽老師講課和看黑板,又要及時做筆記。
轉(zhuǎn)移力指將主力以快速轉(zhuǎn)移到另一件事情的能力;廣度則指的是注意力可以接納的最大范圍。
心理學認為,保持良好的專注力,是大腦進行感知、思維、記憶等所有認知能力的基礎。
反之,專注力不足則會影響孩子情緒和人格的發(fā)展。嚴重時,則會出現(xiàn)注意力障礙等情況。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成就。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指出,兒童專注力水平的不同,是導致學習成績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中國兒童注意力水平測評量表》,可以檢測出孩子的專注力是否過關。
如果孩子的專注力檢測結(jié)果不達標,家長也不必過分憂心。“專注力”作為一種能力,是可以被后天培養(yǎng)的。
一方面,家長應該確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鍛煉時間。在內(nèi)卷的社會中,焦慮已經(jīng)從社會傳達到家庭之中。
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從小學就給孩子安排了過量的課程,導致孩子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然而,這種做法卻適得其反。當大腦處在疲勞狀態(tài)時,更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情況。
另一方面,為孩子創(chuàng)造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研究表明,當人類處在明亮、整潔、安靜的環(huán)境中時,創(chuàng)造力會得到更大的激發(fā)。
許多家庭中,往往孩子在做作業(yè),家長要么在客廳看電視,要么用手機刷視頻。
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專注的。當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整潔的環(huán)境時,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除此之外,舒特爾訓練、數(shù)獨游戲、拼積木等小游戲,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孩子愛上學習
家里有孩子的人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為什么同班的有些孩子能自己完成作業(yè),還會主動去預習新知識,而自己卻連當天的作業(yè)都要自己追在屁股后面催著才寫?
這種現(xiàn)象背后,其實是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高低的差別。
好奇心指的是孩子對新奇、有趣的未知事物表現(xiàn)出的關注、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
求知欲指的則是孩子想要理解、掌握未知事物的一種行為傾向。好奇心與求知欲,共同構(gòu)筑了孩子探索外在世界的內(nèi)在動力。
當孩子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好奇時,就會主動地探索、了解。其實,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對所有事物產(chǎn)生好奇,問父母許多問題。
比如,為什么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樣,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等等。這時候,正是家長培養(yǎng)孩子求知欲的時候。
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問題,父母應該積極地回答,讓孩子感受到探索世界的樂趣。
為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比如書籍、影像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
總而言之,孩子的某些學習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的。
但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走學習這條路線。
只要孩子能健康、陽光地長大,學會一門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也會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原標題:美高接地氣教育:兒子從網(wǎng)游癡迷到康奈爾錄取的逆襲之路 在一個風
原創(chuàng)觀點2025-02-04 2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