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1600人擠爆直播間!北大退學逆襲清華生重考716分,談寒門學子志愿填報真相! 近日,高考志愿填報進入關鍵期,那個從北大退學又考上清華的郭
原標題:1600人擠爆直播間!北大退學逆襲清華生重考716分,談寒門學子志愿填報真相!
近日,高考志愿填報進入關鍵期,那個從北大退學又考上清華的郭恩惠開起了直播。面對滿屏“要帶貨”的質疑,他平靜回應:“暑假和大家聊聊天,沒想過帶貨。”三小時直播,他解答了兩百多個專業(yè)選擇問題,直播間涌進1600多人,很是讓他意外。(源自九派新聞等媒體)
專業(yè)選擇,始終是考生心中難解的魔咒,不到提交高考志愿最后一刻,大家都在反復修改。盡管有志愿填報指南,有各路高報師指導,考生及家長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因為,浪費高考分和填報不好就業(yè)的專業(yè),或不考慮考生喜歡的專業(yè),都是對考生3年或多年苦讀的浪費,這讓考生和家長很是糾結。
2020年,郭恩惠因無法接受被調劑至北大護理專業(yè),在開學第一課后毅然退學。復讀后以 716分(河南省前十名) 考入清華,從電氣工程降級,轉入軟件工程專業(yè)——這是他真正熱愛的領域。
勵志的故事背后藏著骨感的現(xiàn)實。郭恩惠來自河南農村,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卻全力支持兒子復讀。在老家修武縣 ,過去二十年里僅有一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父母這樣的支持,在縣域家庭中實屬珍貴。
當郭恩惠在清華實現(xiàn)專業(yè)自由時,多少考生在硬著頭皮填報不喜歡的專業(yè)?當他在直播間分享經驗時,多少農村學子連復讀的機會都渺茫?
直播間里一條留言引發(fā)思考:“我們縣重點高中十年沒出過清北,復讀班學費抵半年收成。”當城市家庭討論“興趣優(yōu)先”時,河南某縣中校長透露:“全校每年約三成多落榜生選擇復讀,其中農村學生不足兩成。”寒門學子往往被迫選擇“好就業(yè)”的穩(wěn)妥專業(yè),試錯成本對多數(shù)農村家庭而言太過沉重。
郭恩惠的成功離不開三重因素:過人的學習能力(高考數(shù)學149分),破釜沉舟的勇氣,家庭的無條件支持。而更多普通考生只能在志愿表上孤注一擲——選錯專業(yè),常常意味著四年煎熬或艱難轉行。
高考不是終點,志愿選擇卻是人生分水嶺。郭恩惠的故事提醒我們:當直播間熱議“選計算機還是金融”時,不要忘記那些在田間地頭填志愿的考生。他們的選擇空間,被現(xiàn)實擠壓得所剩無幾。
在直播中,郭恩惠給出務實建議:“家境普通的學生,優(yōu)先選擅長或好就業(yè)的專業(yè)。”這句話揭穿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教育資源的鴻溝真實存在,寒門學子需要的不僅是勵志故事,更是立足現(xiàn)實的智慧。
該怎么為農村的高考生提供更多的機會?
教育部早就推動高校間學分互認,上交、武大、華科大、吉大等高校都放寬轉專業(yè)限制,有的高校甚至允許學生大三時第四次轉專業(yè);浙江多所高校推出“專業(yè)體驗周”……但這些改變遠遠不夠。郭恩惠也向考生呼吁:“如果被不喜歡的專業(yè)錄取,先了解該校轉專業(yè)政策,再決定是否復讀。”
教育公平不是讓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而是讓每個考生都不因一次選擇墜入4年苦悶。如果自主招生聯(lián)考能讓讓農村生免于奔波,縣城中學的清北榜單不再二十年空白,田埂上的少年不必為專業(yè)孤注一擲,所有高校都像中科大那樣允許100%轉專業(yè),郭恩惠的故事才真正成為希望之光,教育才真正擁有農村考生掙脫階層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