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教育就是,用擺爛策略激發(fā)內(nèi)驅(qū)力 01 今天咱們來聊聊一個看似反骨的話題教育中的擺爛策略。 別急著驚訝,我可不是在鼓勵大家真的去擺爛,而
原標題:教育就是,用“擺爛”策略激發(fā)內(nèi)驅(qū)力
01
今天咱們來聊聊一個看似“反骨”的話題——教育中的“擺爛”策略。
別急著驚訝,我可不是在鼓勵大家真的去“擺爛”,而是想和大家探討一種反向思考的教育方式。
先說說“內(nèi)驅(qū)力”這事兒。
內(nèi)驅(qū)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想要去做某件事的動力。
這種動力不是別人逼出來的,而是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想做的。
就像孩子看到一個新玩具,兩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上手玩,這就是內(nèi)驅(qū)力在作祟。
02
可問題是,很多時候,孩子學習的時候可沒這股勁兒,這可咋辦?
這時候,有些家長和老師可能就會使出“殺手锏”——逼迫。
作業(yè)沒做完,就罰抄;
考試沒考好,就加練。
這招乍一看挺管用,孩子可能因為害怕懲罰,暫時把成績提上去了。
但你知道嗎?
這種外在的壓力,就像給氣球吹氣,吹得越大,氣球越容易爆。
孩子心里憋屈得很,說不定哪天就“擺爛”了,徹底不學了。
03
那怎么辦呢?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孩子們自己主動去學,而不是被逼著學呢?
這就得說說“擺爛”策略了。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有個老師,班上有個孩子特別不愛寫作文。
每次布置作文,孩子就愁眉苦臉,磨磨蹭蹭,寫出來的作文也是應付了事。
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次,老師突發(fā)奇想,對這個孩子說:“要不這樣,這次作文你就隨便寫,寫不好也沒關系,我也不批評你。”
孩子一聽,愣住了,但很快就像解放了一樣,開始寫起來。
結(jié)果呢,這篇“隨便寫”的作文,居然寫得挺有意思。
老師一看,趁熱打鐵,夸了孩子幾句,還把這篇作文在班上念了一念。
孩子一下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寫作文再也不愁了。
04
這就是“擺爛”策略的妙處。
它不是真的讓孩子去“擺爛”,而是先放下那些外在的壓力和要求,讓孩子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中,去嘗試、去探索。
當孩子發(fā)現(xiàn),原來學習并不是一件被逼著做的事,而是一件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時,他們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被激發(fā)出來。
再舉個例子,很多家長都頭疼孩子不愛讀書。
家里買了好多書,孩子卻視而不見。
這時候,與其逼著孩子去讀,不如試試“擺爛”策略。
把書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然后自己該干啥干啥,別去管孩子。
說不定哪天,孩子就自己拿起一本書看起來了。因為這時候,讀書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逼無奈。
05
當然,這并不是說“擺爛”策略就能一勞永逸。
教育是個復雜的事兒,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時候,孩子還是會偷懶、還是會退縮。
這時候,家長和老師需要做的,不是又回到逼迫的老路上,而是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困難,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就像那個寫作文的孩子,可能還會遇到寫不好的時候。
但這時候,老師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一起修改作文。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擺爛”策略聽起來有點反常規(guī),但其實是一種智慧。
它不是放棄,而是一種迂回。
就像打仗一樣,有時候正面硬剛不行,迂回一下,說不定就能找到突破點。
06
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聽話的機器,而是讓他們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內(nèi)驅(qū)力的人。
而“擺爛”策略,或許就是打開孩子內(nèi)心那扇門的鑰匙。
最后,我想說的是,教育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孩子是這場旅程的主角。
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能做的,就是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導他們,去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動力。
也許“擺爛”策略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但它也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