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消失的留級又回來了,釋放重大教育信號!未來十年,這些教育預言可能成真 今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其中,第
原標題:消失的“留級”又回來了,釋放重大教育信號!未來十年,這些教育預言可能成真
今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其中,第17條提到 “適度放開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籍變動權(quán)限”,允許其降級就讀,這一信息備受家長關注。
“特殊教育學生”,包含智力、視力、聽力、身體等缺陷的學生,也可稱之為所謂的“學困生”。
有人問,消失了20年的留級制度是不是要回來了?
從“一刀切”到“個性化”,它的“隱性回歸”意味著什么?是好事嗎?
以前提到留級,很容易關聯(lián)一些負面詞匯,比如:占用學位、不夠聰明等。
但如今隨著時代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更注重“以孩子為中心”,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節(jié)奏。
未來的人才戰(zhàn)略方向,是追求多樣化, 即人人能成才,而非一味“掐尖”。我們要關注孩子能不能在學習之外,長出新東西。
這和此前上??萍拣^館長倪閩景先生在IEIC大會上分享的觀點不謀而合,當時,他提出未來教育的8個預言,就包含了“追求教育多樣化”的觀點。 未來十年,我們的教育還將產(chǎn)生哪些變化?不妨先聽聽他怎么說。
如今世界的發(fā)展速度超乎想象,我們?nèi)旖佑|到的信息量,可能相當于十八世紀的人一輩子接觸到的信息量。
如果我們回顧5000天以前的世界,再對比現(xiàn)在,世界發(fā)生了什么?
報業(yè)被顛覆了,電視被顛覆了,零售業(yè)被顛覆了,董宇輝一個人替代了500萬人的工作。什么叫“顛覆”?先“顛”,先產(chǎn)生振動,然后就沒了,“覆”了。
我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人工智能將替代所有把人作為工具的工作”。如果我們把研究者作為工具的話,那也將被顛覆。
如今的教育已經(jīng)“卷”到極限了。現(xiàn)在孩子的學習時間已經(jīng)夠多了,不能再延長了,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也很多。再這樣下去的話,不正常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要多。
未來十多年,一定是教育大轉(zhuǎn)折的實踐,將來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而不是把聰明的孩子選拔出來。
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要強調(diào)多樣化和實踐性,讓孩子擁有好奇、閑暇與自由。這是未來13年里,教育要走的路。
此外,教育的邏輯也將面臨重大改變。
過去的40多年,我們國家發(fā)展邏輯是“模仿追趕”,人家遠遠在前面,我們要超越、追趕他們。而和這個相配套的教育邏輯,就是讓大家學一樣的東西,然后把考高分、滿分的學生挑出來,把他們送到好的大學里繼續(xù)學,將世界上先進的內(nèi)容學過來。
這樣的教育邏輯,在這40多年以來是非常成功的。但現(xiàn)在為什么現(xiàn)在覺得不對了?
因為按照李政道先生的說法,我們國家也有可能走到世界前列,不再是“模仿追趕”,而是“創(chuàng)新驅(qū)動”。“創(chuàng)新驅(qū)動”的教育邏輯需要我們培養(yǎng)孩子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使命感。
所以,教育將朝著“為創(chuàng)新而學”的方向發(fā)生改變,而不再是為了考“高分”。
圖源 | pexels
教育不會一成不變,現(xiàn)在正處于顛簸期,它可能會有一個反轉(zhuǎn)的過程。為此,我對“5000天后的學校教育”有8個預言:
第一個預言:個性化學習知識的需求將通過機器來滿足,人工智能助手(比如虛擬教師)會被普遍使用,元宇宙等場景會成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新空間。
第二個預言:教師依然存在,但其主要價值將體現(xiàn)在情感的連接和人生導師的角色上。
教師的職責,不再是以傳播知識為主,而是作為人生導師,給予學生目標感和使命感。簡單傳遞知識的教師崗位一定會大規(guī)模被淘汰。
第三個預言:將來的學校課表,體育、藝術(shù)、科技活動會成為課時最多的課程。
我前面提到,人工智能將顛覆所有把人作為工具的工作。那孩子們將來干什么?人類歷史上有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古希臘時代。
那時候,貴族是自由人,因為有大量的奴隸為他們服務。那他們干什么?他們發(fā)展了哲學、科學、藝術(shù)、體育等領域,比如奧林匹克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我們也一樣,未來很多事情都由機器來做,孩子主要就是從事體育、藝術(shù)、科創(chuàng),這將成為未來孩子生活、工作的常態(tài),也一定會成為教育的常態(tài)。
第四個預言: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性知識將大幅度減少。
現(xiàn)在課程標準是高綱,對學生要求很高,能完成這個課程標準的只有20%的孩子,80%的孩子都以失敗而告終。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高綱有一個特點,即不能超綱。哪怕這20%的孩子超綱,老師教學、考試命題超綱都是違規(guī)行為,孩子的學習是被“封頂”的。
這個邏輯在過去40年里非常成功,因為只有學一樣的、考一樣的,才能把會學習的人挑出來。但如果按照“創(chuàng)新驅(qū)動”的教育邏輯,這樣的做法就不合適了,必須將課程標準改成“低綱”。
美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一塌糊涂的,因為他們的標準很低,所有的孩子都覺得學了以后很有自信,但實際上他們的學習要求較低,但學習上不封頂。
舉個例子,在PISA考試中,中國孩子遠遠比美國孩子的成績好得多,但在創(chuàng)新方面為什么我們不如他們?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一樣的好",而他們是"不一樣的差"。站在創(chuàng)新角度來講,200個不一樣的孩子,盡管學習很差,但創(chuàng)造力非常強,這是我們未來要走的方向。
第五個預言:教育追求多樣化,而非追求考試成績。
如果教育只追求成績好,那學習的目標就是同一個,考100分。如此逼得孩子只能卷,你學到11點,我學到12點,你學到12點,我通宵。
但如果教育追求多樣化,其好處是大家不用單一地追求分數(shù),同時多樣化發(fā)展也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比如,“犯錯”是在科學家身上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
幾個月前,我跟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先生對話的時候,他說出了我一直想表達的話,他說“優(yōu)秀的科學家,90%的時間在犯錯,頂尖的科學家,99%的時間在犯錯,考100分的人從不犯錯,只說明他學習能力強,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創(chuàng)新者。”
第六個預言:將會出現(xiàn)大量特色多元、形態(tài)多樣、以情感連接和實踐性活動為主導的小微學校,一個學校不超過150個人。
為什么?有一個“150人現(xiàn)象”,即每個人能夠非常熟悉地叫出名字的人數(shù),是150人。因為知識發(fā)展得太快,老師也可能會出現(xiàn)知識盲區(qū)。
如果未來我們的學校,能夠老師、大孩子、小孩子一共就150個人,像一個家庭一樣,每個人都互相認識,那所有人都可以共同成長,互相學習,這是將來必然的發(fā)展趨勢,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學校越來越大,但大家互相都不認識。
第七個預言:國際教育將成為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
我們常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確實如此,地球現(xiàn)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需要我們?nèi)ビ犹魬?zhàn),還有非常復雜的國際性難題,需要孩子們今后去破題。
所以,國際理解融合教育將會成為國際教育的基本模式,只有人和人之間互相了解,才能破解當前的難題。
第八個預言:科技館、博物館和校外社會實踐點將成為孩子每周必去的學習空間,而不是12年才來這些地方一趟。
科技發(fā)展太快了。我們的學校是一個世界的模擬器,它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校外卻是世界的本身,孩子只有在真實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學習的價值和他的使命感。
原標題:2025年長沙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生物學、地理變?yōu)榭疾榭颇?3月24日,
政策2025-03-25 22:15:40
原標題:福耀科技大學公布了:首屆招100人以內(nèi),年學費5460元!大四到境外名校
政策2025-03-24 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