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甘陽:教育無捷徑 教育的本質(zhì)是道德教育 本文為知名人文學者、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大學通識聯(lián)盟秘書長甘陽教授在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
原標題:甘陽:教育無捷徑 教育的本質(zhì)是道德教育
本文為知名人文學者、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大學通識聯(lián)盟秘書長甘陽教授在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的講話。
甘陽教授在講話中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道德教育。中國古典教育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培養(yǎng)“君子”,而今天的我們卻是以“社會成功人士”作為學生的理想人格模板。教育的全部問題是在追問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成為多高就有可能成為多高。如果你一開始的追求就很低很low,即使進了清華北大也仍然只能很低很low,成不了什么人才。
大學與中學的關系歷來密切,但我們現(xiàn)在感覺,近來的大學和中學關系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關系,或者成了單純的市場供需關系。
雖然不得不承認這種關系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大學和中學首先有超越功利主義和市場供需的關系,應該首先是共同關心學生教育成長或“育人”的關系。我想這是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
借今天的機會,我想提個人對會議的幾點期待。
第一,希望更多地關注和討論學生的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而不是一味只關心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培養(yǎng)。
現(xiàn)在的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培養(yǎng)基本是智力的培養(yǎng),而且智力培養(yǎng)確實可以提前,例如少年班;但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則是全身心培養(yǎng)和教育,與人的身體成長,心理和生理成長都有關系,不可能拔苗助長。
中學與大學的關系正與此有關,亦即它們對應學生不同年齡的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我們現(xiàn)在更多看到的是最好的中學似乎都想提前進行大學階段的智力教育,但卻很少看到對學生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的思考。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一向都不大喜歡用道德教育這個詞,這當然不表示我們不重視道德教育,而是我們擔心這個意思被扭曲。
我這里用的“道德教育”概念,是百多年前涂爾干在其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論中提出的: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道德教育,因為任何一個共同體,總是以共同體對最高道德理想人格的理解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培養(yǎng)共同體的未來公民。
例如我們知道中國古典教育的最高道德理想是培養(yǎng)“君子”。百年前梁啟超著名的清華講演“論君子”,仍然將“君子”作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最高道德教育目標,并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概括君子教育的道德理想,由此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延用至今。
我們今天不能不問:今天我們是以什么樣的道德人格及道德理想來教育培養(yǎng)學生?
我個人懷疑,今天從家庭教育到中小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所灌輸?shù)睦硐肴烁?,很可能是所謂“社會成功人士”。我們是以社會成功人士作為學生的理想人格的模板。
而以社會成功人士作為模板的道德教育往往伴隨虛假的道德現(xiàn)象。
例如今天中國很多“聰明的家長”都知道,如果你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名校,最好花一二十萬先把孩子送到肯尼亞待上三五天,最重要的是拍一堆和黑人小孩在一起的照片,然后申請名校時把這些照片附進自己的履歷,表明你已有過道德關懷他人的行為與經(jīng)歷。
這不是道德成長,也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地地道道的“成功學道德作假”。這種全球性的成功學道德作假風氣恰恰使得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困難。我認為這是今天非常值得重視和討論的問題。
第二,和第一個問題緊密相連。
正因為實際很不注重學生的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實際缺乏以最高的道德人格理想作為教育的目標,我們現(xiàn)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沒有很高的興趣與志向。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危機是,我們很可能根本不可能培養(yǎng)出大科學家。
這方面已經(jīng)有很多具體的調(diào)查成果,例如幾年前有一個對首都高校大學生的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問他們進大學最重要的是什么,將近95%的學生認為,進大學的目的就是掌握未來商場或職場的技術(shù)。
也就是說,95%的中國學生把大學當做職業(yè)培訓所(在美國大概是60%)。
還有一個對國內(nèi)幾百個大學理工科教師的調(diào)查,幾乎所有這些理工科老師普遍認為理工科本科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缺乏科學興趣,所以學習都很被動。
這兩個調(diào)查反映的問題是同一個問題:正因為大部分學生的興趣主要是職場興趣和職業(yè)興趣,當然也就缺乏科學興趣。
我們很多人和媒體天天提“錢學森之問”,但很多回答完全似是而非。其實“錢學森之問”的直接答案非常簡單:現(xiàn)在越來越少的人想做科學家了,或者反過來說,越來越多聰明的小孩不想做科學家!很多學生和家長會認為成為科學家的道路風險系數(shù)太大,成本太大,不劃算。
我們大學現(xiàn)在面臨的實際情況是:雖然沒有一個大學校長和教授愿意承認大學就是職業(yè)培訓所,但實際上,我們的大學差不多95%是職業(yè)培訓所的功能,不是梅貽琦校長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的高等教育圣殿。我以為,這是我們實際非常忽視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的直接后果,導致學生缺乏較高的理想和追求。
我們大家都知道,近年來高考名列前茅者,大多第一志愿都是要申請商學院經(jīng)管學院,他們進大學沒有“研究高深學問”的志向和志趣,而只是想學點“經(jīng)商教育”成為社會成功人士而已。
在美國,大學本科根本沒有商學院和法學院這類學院,必須本科四年結(jié)束后才能申請這類所謂實務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
這是對大學本科教育有深刻認識的大學本科教育設置,亦即本科四年應當盡可能讓學生不那么直接功利地去學習,本科教育目的是全身心教育,不是干“經(jīng)商教育”的!
即使你抱著想掙錢的功利性目的進大學,但至少本科四年時間你必須首先接受通識教育,在四年的非商業(yè)非實用教育過程中,一個原先志向不高的學生也可能受到道德激勵而成為一個有較高追求的人。
同時,只有在本科四年各方面學習都比較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才有機會進入最好的商學院法學院。這就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一方面本科教育比較少受商業(yè)的直接影響,不是“經(jīng)商教育”,另一方面能相對保證今后進入商學院法學院的學生已經(jīng)受過比較全面的教育。
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經(jīng)商教育”實際彌漫全校,不是商學院的學生也紛紛讀“經(jīng)管雙學位”,這種“一心向商”或“一心向錢”,而不是“一心向?qū)W”的大學,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
第三,由于最近正好是世界杯,這讓我想到,我們的教育領域,基礎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好,都要吸取國家足球隊的教訓,要避免“國足化”現(xiàn)象。
什么意思呢?國家足球隊這一二十年天天都在學習外國,今天學德國隊,明天學法國法國隊,明年大概要學冰島隊了。這種“天天學習外國”的結(jié)果就是國足從原先亞洲一流變成了亞洲三流。
我們在教育方面也有這種危險,大家天天聽到各種所謂外國教育模式,一會兒芬蘭模式,一會兒荷蘭模式,一會兒硅谷模式什么的,總之每天都在談論很多新的似乎是比中國好得多的教育模式。
我們當然需要學習一切好的經(jīng)驗和榜樣,但不能像沒頭蒼蠅那樣根本沒有自己的頭腦。盲目大談和引進各種表面光鮮的這個模式那個模式,很可能只不過是更成功的成功人士培養(yǎng)模式而已。
我們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忽視道德教育和道德成長,導致了人的志向志趣的低下,如果不從這個根上著手,成天沒頭蒼蠅般飛來飛去學外國,最后只能導致教育的“國足化”。
我歷來認為,教育其實只有一條規(guī)律:教育無捷徑。教育是老老實實的工作,以老實的老師去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做人學習都老老實實的心態(tài)和習慣,這是教育之本。
現(xiàn)在很多花里胡哨談教育的似乎都在暗示教育是有捷徑的,這不是一種老實的態(tài)度。
如果我們的教育從家庭教育到中小學教育都高度重視道德成長和道德教育,如果老師和學生都能把培養(yǎng)高深的志向和志趣放在首位,這樣他們進入大學就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離開了這個根本去討論教育問題,很可能越討論越偏,討論創(chuàng)新人才的結(jié)果不過是所謂社會成功人才而已,仍然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
總之,我們今天到底以什么樣的人格理想和理想人格來引導學生,引導學生自己追問“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第一位的問題。
教育的全部問題是在追問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成為多高就有可能成為多高。如果你一開始的追求就很低很low,即使進了清華北大也仍然只能很低很low,成不了什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