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凱叔:科技如何在教育產品落地場景中發(fā)揮作用 凱叔講故事創(chuàng)始人、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凱叔發(fā)表了主題演講,探討了他所理解的科技能夠給教育
原標題:凱叔:科技如何在教育產品落地場景中發(fā)揮作用
凱叔講故事創(chuàng)始人、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凱叔發(fā)表了主題演講,探討了他所理解的科技能夠給教育帶來的變化,以及科技如何在教育產品落地場景中發(fā)揮作用。
以下為演講實錄(芥末堆整理):
感謝邦鑫和云峰的邀請,在未來教育大會和大家一起來聊天。我是做兒童內容,當然在兒童的這個領域,內容和教育是 不分家的,中間沒有一墻之隔。
應用科技,而非懼怕科技
從哪開始談起?我想從最近媒體經常問我的一個問題談起。很多媒體會問,現(xiàn)在AI越來越發(fā)達了,有了TTS技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模擬出凱叔的聲音,當機器人可以給孩子去講故事,你會不會感覺自己會被替代?
那我當時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開始眼前也是一楞。后來我突然想起一個故事,就是在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時候,爆發(fā)了一起著名的盧德運動。
盧德是想象中的一個將軍,后來據(jù)說無法證實真有此人。因為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織襪機,所以大量的織襪工都失業(yè),只能罷工。對新的技術替代自己的工作很生氣。于是工人在盧德將軍的帶領之下,見機器就砸機器,見一臺砸一臺。那我們現(xiàn)在知道新的技術帶來的并不是大量的失業(yè)人口,而是創(chuàng)造了更多優(yōu)質的崗位,而我們的工作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有幸福感。
重復的、勞動繁重的工作會慢慢被取代?,F(xiàn)在我們看盧德運動,可能是太過了,但是當我們現(xiàn)在看到AI越來越發(fā)達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擔心??赡芪覀兇罅康墓ぷ鲘徫欢紩?,那未來怎么辦?
所以講到這里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我的第一個觀點:科技其實不是用來怕的,是用來用的。而AI永遠會是人類的努力方向。在面對AI的時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過了奇點之后,AI會統(tǒng)治人類;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人永遠不可能提著自己的衣領讓自己飛起來,人類不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AI到底是什么呢?不過是人的某一種能力的延伸。比如說,我們也會和微軟一起合作,和百度AI工程師一起合作,搭建我們的TTS,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定制化的服務,給他們不一樣的體驗。
當然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產品,比如機器人會寫詩了,機器人會作畫了,可是機器人是不是明白詩到底代表著什么意思呢?即使他會寫詩會說話,但是這些詩和畫給它們賦予意義的依然是讀詩看畫。
所以科技到底給教育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改變呢?我們很多搞教育的人都會說這么一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教育是反人性的,幫助孩子突破一道一道的門檻,去學海無涯苦作舟很難。
我覺得教育一定不是天生反人性的,只不過原來我們沒有更多的技術手段和表達方式?,F(xiàn)在科技越來越發(fā)展,不同的科技疊加帶來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在這種表達方式越來越提升的過程當中,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對于教育會越來越順應。
用科技培養(yǎng)孩子真正的天賦——熱愛
關鍵是我們怎么把這些或新或舊的科技融會貫通,用來幫助孩子交付知識以及訓練模式。這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應該去想的事情。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今后我們的教育過程變成無痛教育,那人和人之間是否優(yōu)秀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判呢?
這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另外的問題,及當人在未來時刻,學習本身已經變成很好的體驗的時候,我們怎么去選拔人才,怎么去培養(yǎng)人才?答案好像是只能靠天賦。
那我們看看天賦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天賦就是熱愛。那熱愛的是什么,是他做的這件事情或者學的這件事情。我特別喜歡一本書叫做《異類》,當中講的這么一個故事。
加拿大的冰球國家隊運動員都很有天賦,但是在冰球之國,這些鳳毛麟角的天賦運動員比別的運動員多出來的天賦是什么呢?就是在剛接觸冰球運動的時候,一個學生比其他學生早生了幾個月,因為冰球運動在加拿大,所有級別的隊伍的選拔都是在1月1日。
當球隊第一次來招募這些小孩,要判斷他是否可以被培訓為選手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1月1號出生的人比12月份出生的人大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這個時候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一開始有半年之差、一年之差的話,他的骨齡、協(xié)調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會有天大的區(qū)別。所以大一點的孩子天生做的就比小一點的孩子好。于是他不斷地接受激勵,進而在這一個小團體,他會以此為樂,熱愛并保持優(yōu)秀。之后升到了校隊,再因為同樣的原因升到省隊,以此類推。
拿我來說,現(xiàn)在凱叔講故事應該是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上,兒童內容這塊做的還算是不錯的。但你們知道我是怎么喜歡上講故事這件事情。再往前倒,我做了二十幾年的培訓演員;在中央電視臺的時候,以講故事的方式講創(chuàng)業(yè)案例2000多個。
而那在之前,在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在上課的時候給孩子們去講故事。原因很簡單,我原來特別跑,老師就天天打我。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給其他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自己會特別安靜,從此之后我就不上課了。上課時間就是給別的孩子講故事。對于一個天天挨老師打的孩子,突然變成了老師,這是一件多爽的事情。
人生得到注意,生命被尊重,所以在這個時候遇到了極大的激勵。我是喜歡講故事這件事情嗎,不,我是喜歡講故事帶來的被看見被尊重的感覺。那么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說,你激勵的方向就是孩子未來的方向。其實所有的過程都需要不斷新的激勵點,這就是激勵的技巧和方式。而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激勵性產品是什么?我覺得一定是游戲。游戲的及時反饋和及時激勵,讓你每天跟著他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一起,這樣的方法和科技的手段,非常值得教育從業(yè)者學習。
我需要強調,教育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優(yōu)化人的體驗,讓教育不反人性,甚至順應人性。你所用的技術都未必是高科技。我給大家拆解一下,比如說我們最近做了一個詩詞產品,就在思考如何用現(xiàn)有的技術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再加上科技的手法去打造一個詩詞教育產品。
我的團隊每天想的是兩個終極問題。 第一,我們?yōu)槭裁匆毯⒆釉娫~?第二,為什么幾千年來就是這些詩詞傳下來,被人遺忘的一定是大多數(shù),為什么剩下的是這些?
我們花費半年時間想清楚了原因,是因為情感。因為人這種生物幾千年來,其實在情感這一點上沒有任何進化,影響我們的都是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這八個字。
所以詩詞是什么,是直接記錄感受,表達情感的最好載體。中國人幾千年來是用它做的這樣的一個不可替代的工作。想到這個問題之后,就知道這個產品到底應該怎么做。所以它的核心就是150部詩詞戲劇。
戲劇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孩子完全和寫詩的人有同樣的心理感受。有了這樣的感受才叫懂事。戲劇就把詩歌的場景映射在孩子的生活場景當中,調以親情,讓他去體驗這份美好和清爽。
其中還可以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借助科技的力量,讓孩子感受坐著紙飛機,穿越到大自然給它搭建的瑰麗奇景當中,去讓他去體驗。戲劇借助各種技術和各種藝術手段的疊加把能夠讓孩子有同樣感受的場景做出來。
為什么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因為我們目的是讓孩子愛上這首詩,愛上這種感受,理解這種感受,甚至和詩人產生情感連接。但是我們沒有讓孩子會背這首詩。而是讓孩子在情景中,自發(fā)地去理解誦記。技術手段利用得好,孩子根本不需要太費力氣。
這種自己形成閉環(huán)的教育產品,如何驗證孩子學會呢?考試肯定是反人性的,但是又一種順應人性的考試是游戲。這樣就用諸多的技術和藝術,將它化成了一個閉環(huán)。
相信科技,但要保持耐心
第三個觀點是一定得相信科技,但是要有更多的耐心。
其實我原來是學攝影出身的,我念的第一個專業(yè)是攝影專業(yè)。在我學攝影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是極其討厭數(shù)碼的東西,說你一定要用手去觸摸膠片,去沖洗膠片,你用到一定要用手用放大機,自己通過光影的變幻去重塑光影的變幻。 那個時候的數(shù)碼相機很爛,拍出的畫質也很爛,沒法跟膠片機比。但是現(xiàn)在用膠片機的人就很少了。
此外,隨著電腦作畫技術的發(fā)展,美術教育也是要發(fā)生重構。今后的美術教育已經不用再訓練一個人的筆法技巧。
人的想象是在自己的能力圈的范疇之內徘徊,而科技提升了人的能力圈,自然讓人的想象邊界也就大大提升。因而不需要畏懼科技的變化。那相應的教育的概念范疇也會發(fā)生變化。所有的教育都值得重新解構一遍,當然不是革命,這種解構一定是漸進式的。
今后的學校教育也有可能經歷這樣的過程。到那時候,學校的職能又是什么呢?更多可能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集體去練習,去討論,去訓練,進而去提高的場所。這也是我對于科技給教育帶來的變化的一點點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