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最近,很多時候會有這種感受: 從公園回家,兒子不像以前非要跟我一起,而是自己跑
原標題: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最近,很多時候會有這種感受:
從公園回家,兒子不像以前非要跟我一起,而是自己跑在前面,時不時回頭確認我還跟著,就又大步向前跑去;
接他放學,他已經(jīng)可以自己穿過馬路跑回小區(qū);
休息時,他也能自己去樓下找小朋友玩……
小朋友不再黏著我,有點失落,更多的還是開心:黏人的小孩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本就有“翅膀”啦!
小孩管這叫自由,父母管這叫獨立。
獨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予滿滿的愛和安全感;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我并有力量發(fā)展自我的時候,父母則要學會后退一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經(jīng)歷,孩子會一步步迎來“蛻變”,變得獨立自主。獨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且不管你想不想讓孩子獨立,他都會自發(fā)地追尋獨立。
孩子從兩到三歲開始就有強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走路還晃蕩的小小年紀,“不不不”卻說得鏗鏘有力。這時候他們會逐漸完成與父母的“心理分離”。
兩歲左右,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探索沖動,初步有了“自我”與“需求”的概念。
七八歲時孩子的邏輯性變強,希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quán),“我長大了,請允許我做主吧!”所以才會和父母唱反調(diào)、辯論甚至抗爭。
十幾歲的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強烈爆發(fā),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就是打破“原我”獲得“新我”的過程。
避免這幾個走向獨立的誤區(qū)
1. 不敢放手
“你還小,我來吧”,是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實很多事情他們可以做到;
“你都會,為什么還是做不好”,是高估孩子的能力,很多事情他們暫時還不能做好。
“廚房太危險了,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再來炒菜。”
“這衣服穿反了,你還不會穿,等長大了再自己穿吧。”
“拖地你還拖不干凈,你還是去玩吧。”
因為害怕危險、害怕麻煩,父母有時會無視孩子的好奇心和為走向獨立而試圖邁出的小腳。
2. 不輔助
“媽媽,這個扣子我系不上……”
“這么大了,自己穿衣服都穿不好。”
其實,襯衣最上面的扣子確實不好系。
“媽媽,能幫我穿一下襪子嗎?”
“不能!你自己不是會穿嘛!”
新買的襪子瘦瘦的,他確實還不能順利穿好。
“洗個臉弄得到處都是水,就不能小心點?”
能自己洗臉本身就是進步,可細節(jié)上還在意不了太多。
父母有時會習慣性覺得:“獨立就是獨自完成,不麻煩別人。”但實際卻不是這樣,在鍛煉孩子獨立能力的過程中,父母的輔助很重要。
3. 沒做成就是不獨立
孩子拖地,可是并沒有像媽媽一樣把家里的所有地面拖干凈,甚至還留著難看的水漬;
孩子給自己的玩具換電池,即便分清楚了正負極,也有可能摁不進去或摳不出來;
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肯定有亂糟糟不整齊的階段。
其實,這些嘗試的過程,都是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
4. 逼著孩子過早獨立
有一些孩子習慣性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他們自立自強,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自己做。
他們知道父母喜歡懂事的孩子,而他們也好像很擅長表現(xiàn)出一種“獨立”“不麻煩別人”的模樣。
其實,這種讓人心酸的獨立,很大可能是太多次的求助被拒絕累積的失望或逞強。
讓孩子學著自主學習與成長
一個人的獨立,不僅指自理能力,還包括主動思考、積極面對和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孩子的動手探索能力、決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能否更自主地學習和成長。
1. 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在緊急情況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韌勁去迎接挑戰(zhàn)。”孩子非要自己倒大米時,我也萬萬沒想到能撒得滿地都是,他非要自己刷碗時,我也想不到他能把半截衣服都打濕。
但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教孩子獨立的最佳時機,就是當孩子愿意嘗試的時候,學會“放手”。只要孩子開始想嘗試去做一件事,哪怕看上去有點難,哪怕剛開始失敗、一塌糊涂,也盡量讓他去試。前提是一定保證周遭環(huán)境的安全。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
2. 充當孩子的“支架”
孩子總是要向上走的,父母需要充當他們的的“支架”,給他們搭梯子和臺階,從旁給予適當?shù)妮o助,幫助孩子一步步提升。
在“支架”的幫助下,孩子很容易取得進步,獲得成就感,當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來后,他就不會懼怕遇到的難題。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幫助孩子獨立的方式。例如,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家長可以把衣服的正反面先分好,只把最后最關(guān)鍵的一步留給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長,享受成就感。
在父母的幫助下,分解了任務(wù)難度,使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愿意去嘗試,去獲取更多獨立的經(jīng)驗。
一開始要做什么事,是很難一次就做好的,指望一次就學會,還是不太現(xiàn)實,指望實踐一次就高枕無憂,那也是高興得有點早。一定要多多練習。正是不斷反復(fù)去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才是學習的過程。即便要無數(shù)次收拾爛攤子,也要給予孩子機會。
3. 讓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yǎng)育》一書中指出:“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穿什么衣服、選擇晚飯吃什么、買什么樣的文具、放學先玩還是先寫作業(yè)、假期計劃……
不要害怕孩子會把一切搞砸,對于每個人來說,會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因為父母的不干涉,孩子能擁有完整的自我,能有機會選擇一條自己最喜歡的道路。
4. 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直面和解決問題
當孩子打破杯子,父母要教會孩子的應(yīng)該是接受杯子已經(jīng)碎了的事實,然后拿起工具收拾殘局。
當夫妻之間有矛盾時,父母教會孩子的是積極溝通,平和表達各自的看法,接受不同,合作共贏。
在孩子面前,父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能夠給孩子帶來長遠的影響。這就是言傳身教。
5. 獨立而不孤獨,重要的是守護好邊界感
能放手讓孩子追尋獨立,其實是在建立邊界感:這事是你的,你來做,我不用代勞;那事是我的,我來管,而不是推脫給你。
真正的愛,是平衡和界限。守護好和孩子之間的邊界感,孩子既能多一分自由,也能感受到滿滿的愛。
父母有邊界感,尊重孩子的空間和獨立性,孩子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和意圖,做獨立但不孤獨的人。行為獨立,情感卻不孤立,才是我們所說的獨立性。“教育不能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家長要做的并不是推著孩子獨立,而是保護孩子“獨立的意愿”和“掌握主動求助的技能”。孩子終將自己去闖蕩世界,父母們能做的就是:慢慢松手,隨時關(guān)注,默默守護,讓孩子輕裝上陣。
原標題:大學里慎選的三大難就業(yè)專業(yè):本科學歷優(yōu)勢不明顯,考生需三思 面
原創(chuàng)觀點1小時前
原標題:幼兒園里最受歡迎的孩子,都有3種特質(zhì),與家世、顏值無關(guān) 小林的女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1-03 17:30:14
原標題:俞敏洪:父母應(yīng)像種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那樣培養(yǎng)孩子 培養(yǎng)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要給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1-03 17:26:36
原標題:拒絕上學門診擠滿家長 有孩子有自殘表現(xiàn) 今年九月以來,各種與學習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1-01 22:58:45
原標題:考研上岸后才了解,和導師相處也有規(guī)則,學生早了解有好處明白嗎?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0-31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