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上萬元的課外班,孩子在里面摳地毯...... 女兒今年五歲,明年就要開始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習了。 像許多家庭一樣,女兒從 2-3 歲就已經(jīng)開始
原標題:上萬元的課外班,孩子在里面摳地毯......
女兒今年五歲,明年就要開始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習了。
像許多家庭一樣,女兒從 2-3 歲就已經(jīng)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了。
從一開始為幼兒園做準備的早教班,到英語啟蒙再到象棋舞蹈;從培養(yǎng)專注力和獨立性,到加強體育鍛煉協(xié)調(diào)能力,再到啟蒙策略性思考能力,可謂方方面面 cover 得滴水不漏。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尚未經(jīng)歷寫作業(yè)的痛苦,家長也處在一個“我的孩子將來一定大有希望”的積極情緒里,各方面也舍得投入,再加上各機構恰到好處得宣傳:比如2-3歲是孩子語言敏感期,過了這個黃金階段可是非??上?!
于是,家長們驚呼“我家孩子怎么可以輸在起跑線上呢!”然后上萬的學費瞬間劃出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三年前一次我?guī)畠荷系囊还?jié)早教課,相信也是你們?nèi)粘5男穆窔v程——
當天我早早穿好毛衣外套后,開始哄孩子換衣服。她照例抗拒換衣服,我開始強扒,扒下來容易套上去難,小身子像條滑溜溜的魚,總是跳脫出手掌間。
滿頭大汗的我坐在地上開始腦筋急轉(zhuǎn)彎,計上心來:你看這件衣服上的小貓要抱抱你,你也趕快抱抱它吧!這才算是把孩子塞進外套里。
到了商場大門我心口開始一緊,上課的教室在三樓,中間要穿過大大小小無數(shù)個“障礙”:大到碰碰車蹦床,小到撈魚彈力球,無一不是她的最愛。
圖源:Pixabay
以往時間充足的時候我還有耐心引導她遠離誘惑,今天實在來不及,就在一片哀嚎聲中把她扛進了教室。
提心吊膽地上完了前半節(jié)課,沒出什么大差,結果后半節(jié)課當老師帶著大家開始跳操的時候,孩子開始坐不住跑到教室角落摳地縫摳地毯。
無論什么軟硬招兒都沒辦法把她帶回課堂,我強按怒火,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開始想辦法。
最后我想的不是辦法的辦法就是——
我自己回去跟著老師跳,全當花錢給自己報了個健美操班。
終于當還有 5 分鐘下課的時候,孩子幡然醒悟,跑回來加入組織,還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我這次聽得很認真。
我:….
當我們說報課
我們是在說什么?
課程上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幾萬的課程都是報了個寂寞。
小朋友們東倒西歪,反正干什么的都有。有的寶寶剛推進教室就困覺了;有的小朋友在運動課上坐得像一塊石頭一樣紋絲不動;一旦開始閱讀課講故事的時候,就又開始上躥下跳,不能自已。
家長們的焦慮無處化解。
明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什么都懵懵懂懂的,也只能像和尚念經(jīng)一般叨叨:“認真聽講!坐坐好!”
想得開的家長就像我之前一樣,自己跳自己學。我曾經(jīng)見過一個爺爺,一堂課從頭到尾又唱又跳,沒有一個動作含糊,自己的孫子則在一旁躺成一個“大”字,一時間讓我分不清到底誰是老子誰是孫子……
雖然課外班早教班的效果差強人意,但我這些年還是堅持帶孩子參加各種主題的課程——這里就要談到我對早教和啟蒙的理解。
我認為,啟蒙是非常重要的。啟蒙的意義和作用在日后孩子進入正常階段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區(qū)分什么是啟蒙,而什么又是提早學,搶跑學?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甚至可以說,兩者對日后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勁頭的影響會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把啟蒙認為是字面意思上的早學,從而過早地把孩子禁錮在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里,這樣則會大大削弱孩子學習的熱情,對孩子日后高年級學習的打擊會非常嚴重。
另外,啟蒙也并不應該限定在某個年齡階段。
雖然人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會存在某個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期,但這并不說明,大齡孩子不需要啟蒙,或者說錯過了黃金階段啟蒙的孩子會抱憾終生。甚至在成人的繼續(xù)教育和學習中,如果能有意識地認識到啟蒙的作用,是會增強一個人的終生學習能力的。
什么是啟蒙?
關于什么是啟蒙,我們先來看一個發(fā)生在美國小學的案例:
在一節(jié)拼搭課上,老師拿來了一款新的積木教具,要求 5 歲的孩子們做一個木塊拼搭的手工。老師很耐心地為學生們講解步驟,層次條理非常清晰明了,但學生們依舊不明所以。老師又用更大的嗓音,用更簡單的、孩子們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反復演示了許多遍,依舊徒勞。
之后,老師在另一個同齡班級改變了方法,做一個大膽的嘗試——老師讓學生們單獨呆一會,讓他們在不受任何限制的過程中玩耍那些積木。他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會發(fā)明自己和積木相處的方式。比如他們把積木想象成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把積木假裝成房屋和汽車,并且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拼搭和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圖案。
等到孩子們玩得差不多感到?jīng)]意思的時候,老師這時才給孩子們布置任務,而此時孩子們已經(jīng)可以輕松地完成老師的作業(yè)了。
這個案例選自約翰.霍爾特的《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作者在書中想要分享的是,在進入正式的教學前,自由玩耍十分重要,要先行(Free play had to come first)。
按照作者霍爾特的原話:
”
通過這樣的玩耍和想象,孩子們已經(jīng)把這些材料印到腦海里了,從精神上吸收并理解了它們,可以這么說,孩子們已經(jīng)準備好了,愿意在更組織化,更嚴肅的情形下玩非常復雜的游戲。
啟蒙的核心
在進入正式的學習之前,孩子們需要一段時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新事物和新知識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稱之為“搗鼓”的時間。
這段搗鼓時間是為日后系統(tǒng)性學習做準備的,也是我所理解的“啟蒙”。
就像我們平時洗頭的時候,必須把頭發(fā)浸透再使用洗發(fā)水;洗衣服的時候,要把衣服泡透再用肥皂,污漬才容易被揉搓掉一樣。
比如在孩子學習加減法之前:孩子必須在一個數(shù)字的環(huán)境中泡夠一定時間,必須足夠地感知到數(shù)字是如何變大的,又是如何變小的,這時再教加減法才是有效的。
在英語學習之前:孩子必須在一個英語環(huán)境里泡夠一定時間,必須接觸到一定量的英語兒歌,童謠和影音。再完成這個階段后,學習 ABC 和拼讀規(guī)律才是有意義的。
可現(xiàn)實卻是,家長想讓孩子學英語,于是就報了個英語班,之后就立馬進入識字和拼讀階段,但是孩子其實尚未做好準備。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理解為什么人們會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的家庭世代從醫(yī)或者從政……
大家都說那是路徑依賴,但其實除了家庭世代積攢下來的人脈和資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孩子長期浸泡在那個特點的環(huán)境里,那個環(huán)境里的行為習慣和做事邏輯早已深刻地納入到孩子的認知體系里,孩子早早地就為更進一步更系統(tǒng)的學習做好了準備,自然會比不來自這個環(huán)境的孩子學得好。
機構的益處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早教班和課外班的作用是積極的。
機構營造了一種多元學科的環(huán)境,老師設計了寓教于樂的課程,比如把數(shù)字以音樂的方式唱出來,或者讓孩子用磁力片探索不同的形狀。再加上機構的教具遠比家里的豐富多彩;小朋友也有一個社交的環(huán)境;包括家長們也可以互相交流,大大減少了一人帶娃的枯燥和辛苦。
機構的畫畫課,來自作者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機構中接觸到的兒歌的吟誦,幾何圖形的拼搭,英語的歌曲和游戲,都是他們?nèi)蘸笠荒昙壱綄W習的數(shù)字與文字的準備工作。
到了一年級,孩子學習的內(nèi)容會變得十分抽象,以前的五只小鴨子抽象成了一個 5 的符號,之后很快便進入了抽象數(shù)字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這對于小朋友來說真的很有難度,所以我們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但是!這里有個大大的但是——
這不代表我們就要盡早開始學習一年級的課程,啟蒙并不是提早學。
這是許多家長的誤區(qū),也是許多家長焦慮的地方。
如果你領悟到了之前那個美國小學案例的精髓,你會發(fā)現(xiàn),啟蒙的核心在于 free play,在于自由玩耍和探索,在于自己搗鼓;啟蒙不是把一個只有 4、5 歲的小孩封閉到教室里,讓他們一動不動地聽老師講,讓他們達到連一個一年級孩子都無法達到的高度。
孩子一玩得開心,
家長就不爽
我曾經(jīng)做過一段時間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啟蒙工作,我當時觀察到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孩子一玩得開心,家長就不爽:光看你玩了,沒見你學到什么!
這就涉及到啟蒙給家長帶來的挑戰(zhàn)。
因為家長普遍沒有意識到玩耍的重要性,而且傾向于把玩耍和學習對立起來看,認為玩耍是浪費時間,學習則是一件需要下苦功夫的事情。
再加上自由探索的回報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其效果遠不如把孩子放在一個正規(guī)課堂,讓 ta 規(guī)規(guī)矩矩聽講課后完成作業(yè)來得快,所以家長才會看不得孩子玩耍。
即使孩子被允許玩耍,也是作為一個交換條件——玩完了之后要去做更加“正經(jīng)”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玩的時候,家長的心里是在忍耐的,如果是忍耐,那肯定就有忍受不了的時候,也就有家長發(fā)火和崩潰的日常。
所以我并不認為讓家長緩解焦慮的關鍵是憑空勸家長放寬心或者修煉自己的脾性。真正能讓家長放寬心的是提高家長的認知,幫助家長更加科學地看待玩耍這件事——如果孩子被允許一定時間地自由搗鼓和探索,那么這是對 ta 往后能快速進入抽象學習至關重要的。
換一個不恰當?shù)恼f法,如果我們就是功利地想讓孩子學得又快又好,那么自由玩耍和探索就是功利的一部分。
圖源:Pexels
所以,家長們的“搶跑式”學習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提早學習課本和教材雖然成功地把孩子逼迫進了那個環(huán)境,但如果沒有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過早地要求孩子在尚未熟悉的知識領域出成績,反而會在日后極大地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真正意義上的搶跑,是帶著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天文館,科技館和圖書館;帶孩子盡可能多地多聽多看多熟悉大千世界,去奠定未來真正要學習的那些物理、化學、幾何和數(shù)字的基礎。
其實,真正的啟蒙對家長的要求特別高。
家長能不能積年累月地營造一個既輕松又有知識氛圍的環(huán)境?
能不能管住自己想要指點的心情讓孩子自己去試一試?
能不能陪孩子一起觀察螞蟻一起看天上的星星而不是去說教那些知識?
這些遠比那種強迫式的灌輸-反復-記憶的學習模式來得復雜得多。
所以,孩子在課外班摳地毯,
怎么辦?
那就摳吧!
如果從認知上認同了孩子玩耍的重要性,實踐上其實變得很簡單。我們做家長的,只要盡量堅持帶孩子參加課程,不因為偶爾一兩次的課堂表現(xiàn)不佳而放棄,有規(guī)律地帶孩子置身于知識的課堂并長期做下去,就可以了。
我到加拿大后發(fā)現(xiàn),這邊的圖書館每周都會有至少兩次的講故事活動,活動鼓勵孩子從 0 歲就來參加,給家長的公告上明確寫明孩子越早置身于語言和文字的環(huán)境,將來學習會越容易。
每周活動都會有僅僅幾個月大的寶寶來參加,老師講故事的時候,孩子們的表現(xiàn)一樣也是五花八門:
困大覺的,扣鼻屎的,嘬奶瓶的;
有的孩子一時興起爬到老師腳邊躺一會,大多數(shù)時候老師都在對著空氣講書。
有圖為證:
來自作者
但這都沒有關系,只要大家愿意來玩,只要玩得開心就好,沒人對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我經(jīng)常遇見一個媽媽,她家的孩子沒有一次能穩(wěn)當聽完一個故事的,但她媽媽每次都是一笑了之,下次還來。
每次老師費力講完半小時的故事后,還給孩子們發(fā)小貼紙小鉛筆等禮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擼完一波羊毛后,滿意而歸,圖書館儼然成為了孩子的游樂場。老師最后還千謝萬謝地感激大家來捧場,告訴大家下期有新的主題和活動呦,生怕你不來了。
退休的老奶奶能演能跳,
講起故事來一點都不含糊,來自作者
圖書館舉辦的圖書盲盒活動,
來自作者
國內(nèi)的圖書館也有許多給孩子設計的活動,不需要像教育機構那樣收取昂貴的學費才能參加,是非常好的機會。
對于家長而言,關鍵就是不要著急出成果,不要急著問孩子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呢,只要孩子愿意參加就好了。
我家孩子還來得及嗎?
讀到這里,恐怕有不少家長又犯了急——我家孩子已經(jīng)很大了,是不是已經(jīng)錯過啟蒙期了?
好消息是:自由搗鼓的益處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適用。
還是之前提到的那本書中,也提到了一個高中物理課的真實案例。
老師在教授關于鐘擺的知識之前,每天允許學生自己搗鼓一段時間的鐘擺而不做任何指點或說明,經(jīng)過這樣一段時間的“浸泡”后,再教學生鐘擺的原理效果就十分理想。
按照書中的原話就是:
”
只有他們(學生們)對世界的感知中有了足夠的鐘擺,談論鐘擺對他們來說才會有意義。
所以,啟蒙的意義在于點燃人對一個陌生領域的興趣。啟蒙工作做得好,開頭開得好,人就不會懼怕新的知識和挑戰(zhàn),這個道理適用于孩子的學習,也適用于任何年齡階段的人應對人生大大小小的未知情境。
啟蒙的作用不在于要達到一定高度的成就,而在于持久性。就像加拿大的圖書館變出各種妙招討小朋友歡心,讓小朋友來了還想來,只要小朋友愿意成年累月地來圖書館,家長還用擔心將來孩子不愛看書嗎?怕就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急于求成,為了把知識灌輸給小朋友而折損了孩子來圖書館聽故事的興趣,那么以后孩子對于學習二字的印象就非常不好。
大孩子和成人也一樣,在進入一個新領域之前,給足自己“浸泡”和搗鼓的時間,建立起自己獨有的與外部事物連接的方式,這是任何學習的第一步。
原標題:我國高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排名!上海交通排第三,中南位列第八 醫(yī)學專
觀察2024-07-26 17:29:13
原標題:高校專業(yè)調(diào)整,透露人才培養(yǎng)新動向 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
觀察2024-07-25 17:40:18
原標題:一屋仨室友同上清華!網(wǎng)友點贊:優(yōu)秀真的會傳染 7月25日電 近日,四
觀察2024-07-25 17: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