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雙減后的音樂培訓:告別草莽還欠一場自我審視 政策鼓勵、技術革新、教育理念升級多重因素驅動下,音樂培訓市場近年來持續(xù)升溫。尤其今年下
原標題:“雙減”后的音樂培訓:告別草莽還欠一場自我審視
政策鼓勵、技術革新、教育理念升級……多重因素驅動下,音樂培訓市場近年來持續(xù)升溫。尤其今年下半年起,「雙減」政策重磅落地,學科培訓市場大幅壓減,學生需求及大把時間被釋放,使得音樂培訓等素質教育項目受到空前關注。
面對突如其來的利好和需求,音樂培訓市場似乎并沒有完全做好承接的準備。實際上,除在線陪練細分賽道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商業(yè)模式且有頭部機構跑出外,音樂培訓市場仍處于野蠻生長局面。
政策規(guī)范、競爭加劇、技術賦能、行業(yè)洗牌,在教育行業(yè)整體變革的巨大浪潮下,音樂培訓賽道或將呈現新的格局。
“指揮棒”改變,音樂培訓看到曙光
一直以來,素質教育普遍被認為并非教育「剛需」,尤其進入 K12 階段,學科教育占用了學生們絕大部分時間。音樂教育亦是如此,面向的用戶以參加音樂考級、藝考的學生為主。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組發(fā)布的《2020 中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總報告》顯示,2019 年音樂教育培訓產業(yè)中,音樂考級報名人數約為 169 萬人次,考級產業(yè)規(guī)模為 848.5 億元;音樂類藝考報名人數約為 14.3 萬人,培訓產業(yè)規(guī)模約為 71.5 億元。
而近幾年局面有所改變。2018 年 3 月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做好 2018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保送生、高水平藝術團等類型招生中,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2020 年 10 月,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嫹挚颇俊沟?;2021 年 4 月,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強調「2022 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作為「指揮棒」的評價體系逐漸發(fā)生轉變。在一系列重磅利好之下,體育、美育地位逐漸升高,不少音樂類教育機構因此看到曙光。
更重要的機遇出現在「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科培訓市場被大幅壓減,顯而易見,由此釋放出的需求大部分將由素質教育產品來承接,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用在素質教育上。
尤其是「雙減」政策配套文件中明確了校外培訓學科類范圍,其中,音樂、藝術、體育等按非學科類管理。在這一利好消息帶動下,樂器類、音樂教育類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大漲。
市場對音樂教育機構的關注度也在上升。目前,音樂教育主要包含聲樂和器樂培訓兩大方向,既有傳統(tǒng)的線下模式,也已衍生出更為細分的在線音樂教育市場,包括在線音樂教學、在線陪練和在線音樂課程平臺等。
其中,在線音樂教學通過直播、錄播課形式提供音樂教學服務,如牛班、樂彈線上平臺等;在線陪練是以在線教育的形式,由音樂教師對琴童進行遠程陪練、給予專業(yè)指導,如 VIP 陪練、小葉子陪練等;在線音樂課程平臺則連接課程提供方與用戶,如 Finger 等。
超三千新機構入場,市場、需求端同步升溫
素質教育培訓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近幾年呈整體上漲趨勢。
多鯨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2022 中國素質教育行業(yè)報告》顯示,2020 年中國素質教育潛在市場規(guī)模 2560.5 億元,預計 2022 年達 3952.2 億元。其中,音樂教育市場規(guī)模約 992 億元,到 2022 年將增長至 1137 億元。
音樂教育培訓市場蓬勃發(fā)展早有跡象。曾有媒體報道稱,截至 2018 年上半年,全國音樂教育機構已達 30 余萬家。
而「雙減」之下,校外學科培訓受限,非學科培訓需求激增。數量龐大的新機構涌入音樂培訓賽道。在天眼查以「音樂培訓」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出現品牌/機構等搜索結果超過 7 萬條,其中,近一年內成立的處存續(xù)狀態(tài)的企業(yè)達到 3000 多家。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各音樂培訓機構動作頻頻。
2021 年 5 月,藝術寶教育上線小熊音樂 AI 課,定位為 4-8 歲兒童提供全方位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智力的在線智能音樂課;6 月,咕比啟蒙上線音樂課程,定位零基礎聲樂器樂啟蒙;庫客音樂宣布旗下的 KUKEY 音樂 AI 課進入中國學前音樂教育課程,為全國 4000 所幼兒園提供音樂教育服務;11 月 8 日,小葉子智能陪練宣布完成超過 2 億元人民幣 C+ 輪融資,同時宣布戰(zhàn)略升級,打造 AI 音樂教育生態(tài)……
不僅如此,由于用戶年齡段重疊及前期用戶積累,不少尋求轉型的學科類培訓機構也將目光瞄準音樂教育領域。新東方、猿輔導均在該賽道發(fā)力:新東方南京素質教育成長中心等將音樂列入其計劃的素質課程體系中;10 月,猿輔導旗下品牌斑馬音樂正式上線,為少兒打造在線音樂內容。
在用戶需求端,音樂教育熱度也在攀升。
目標用戶中一部分仍延續(xù)了參加音樂考級、藝考的需求。經過多年發(fā)展,音樂考級、藝考已經形成成熟評價體系,培訓標準也隨之形成,這一類型的培訓成為一部分用戶的剛需。
同時,隨著教育觀念的升級,新生代家長普遍重視對孩子興趣特長的培養(yǎng)。隨著「雙減」落地,被釋放的需求也在向素質教育領域轉移。根據南都民調中心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組發(fā)布的《非學科類培訓消費情況調查報告(2021)》,超八成受訪者有給孩子增報非學科類培訓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增報的比例越高。增報的課程主要集中在舞蹈、音樂、書法和美術等方面,其中音樂類占比 28.64%。
直擊標準化痛點,在線陪練模式突圍
和諸多其他素質教育產品相似,「非標準化」、「難以規(guī)模擴張」成為音樂培訓所詬病的痛點之一。
與學科培訓相比,音樂教育通常通過教師示范指導的方式進行。在傳統(tǒng)的線下培訓中,一個普遍的場景是,教師一次只能對一位學生的唱法或演奏進行指導、糾錯、點評,而不能對多位學生同時進行指導,這意味著音樂教育培訓的人效低下。也因此,傳統(tǒng)的線下音樂培訓往往采用 1 對 1 或者小班課模式。
同時,傳統(tǒng)線下模式中,受限于空間和教學器械的位置,單個教室往往只能承載單一類型的教學活動,如此看來坪效也不算高。
這些都是音樂培訓規(guī)?;恼系K。顯著的非標準化特性,讓音樂教育培訓企業(yè)難以形成連鎖、頭部品牌。
而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可能。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下,音樂教育商業(yè)模式出現了革新,在線大班課、在線 1 對 1、在線陪練、AI 陪練等新模式隨之出現。
眾多細分品類中,在線音樂陪練已經崛起,并跑出了 VIP 陪練、小葉子陪練等頭部品牌。
在線陪練模式中,音樂教師通過線上方式對琴童進行遠程陪練,糾正練習中的錯誤并給予專業(yè)指導,并實現實時互動反饋,能切實滿足樂器學習中高頻練琴所需的專業(yè)指導需求;同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有效連結優(yōu)質教師和學員,用戶可以更自由靈活地安排練琴時間。
這一模式的應用科目也越來越豐富。除長期占據主流地位的鋼琴陪練外,小提琴、古箏等多種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的陪練教學也迎合用戶的多元需求而誕生。
據悉,VIP 陪練、小葉子陪練等均主打一對一真人陪練和 AI 陪練。這些代表廠商將在線音樂陪練的流程標準化,使得在線陪練模式具備可復制性,行業(yè)標準逐步確立,也讓在線陪練從眾多模式中突圍。
然而遺憾的是,對機構來說,并非僅僅憑借良好的商業(yè)模式就可以永生。
2018 年 3 月,主打 4-12 歲少兒在線鋼琴陪練的杭州藍芽陪練網絡科技公司剛剛獲得來自遠璟資本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當年 8 月就被當地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準許簡易注銷;2020 年 11 月 30 日,柚子練琴 APP 宣布破產,隨后發(fā)布公告稱「同行快陪練愿意伸出援手,給柚子練琴的學員提供價值 500 元和價值 1000 元的陪練課程」,然而,2021 年 11 月,在線鋼琴陪練平臺快陪練也在重重壓力下宣布破產。
行業(yè)需重新審視師資、課程難題
除陪練這一細分賽道外,市場上還存在眾多音樂技能相關培訓,包括教樂理、教樂器、教編曲創(chuàng)作等,它們可能由一些兼具教學功能的琴行、個人工作室承載。
這些機構給人的觀感可以用「散兵游勇」來形容,高度分散、功能單一、管理粗放、同質化嚴重。這些機構的發(fā)展,仍然繞不過師資、課程、運營等一系列難題。
首先是師資。公開數據顯示,70.5% 的藝術教育消費用戶看中師資力量,對師資依賴度高,甚至會出現老師流動帶走學生的情況。但目前各音樂培訓機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性大,教學質量水平不一、難以保障,且存在優(yōu)質師資稀缺問題。
音樂教育對師資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熟練掌握聲樂、樂器等相關技能,而這些技能和天賦掛鉤,無法在短期內通過標準化培訓來培養(yǎng);而每年各高校音樂相關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中,真正流向培訓市場的音樂專業(yè)人才并不充裕。優(yōu)質的師資是難以復制的。
與學科培訓機構相比,音樂培訓并非企業(yè)解決了標準化的教研、教學工作就可以賦能教師,師資獲取、師資水平提升都更有難度。在音樂培訓行業(yè),在教師本身的價值面前,企業(yè)價值相對較弱。
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續(xù)獲取的優(yōu)質師資體系,成為擺在各音樂培訓機構面前的首要問題??梢钥吹降氖?,不少線上教學、AI 陪練等產品,都在利用技術手段緩解部分師資壓力。在教師招聘方面,機構則需在具備足夠的品牌影響力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對教師的學歷、證書、經驗等進行嚴格把關。
除師資問題外,課程單一、同質、缺乏創(chuàng)造性,成為各音樂培訓機構面臨的另一困境。一方面,大量中小機構本身并不具備開發(fā)與效果評價相匹配的課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藝術培訓的成果不像學科培訓那么直觀,加之缺乏成體系的課程和內容、有效的課后監(jiān)督指導,對學生及家長來說,學習成果并不顯著。
不可否認的是,建立完善的課程及教學體系仍是機構規(guī)?;l(fā)展的必由之路。在線音樂培訓,首先要保證課程的專業(yè)性及品質,在此基礎上,研發(fā)出較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對授課流程進行科學設計和統(tǒng)一規(guī)范,同時還要保留一定的藝術自由度和創(chuàng)造力空間,難度顯而易見。此外,面向 K12 人群的課程更加注重趣味性,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和練習變得更趣味化、游戲化,無疑會錦上添花。
此外,日??记凇⒄n程核銷、財務結算……這些都是一家培訓機構經營中繞不開的工作。教務管理、課后服務等無法形成標準化、系統(tǒng)化的規(guī)范,是品牌化發(fā)展的另一重阻礙,拓展更多門店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平臺如何精細化運營、提升服務水平,也成為促進音樂培訓行業(yè)良性發(fā)展的重要驅動。
告別野蠻生長,線上+線下互補未來可期
目前「混亂」的市場現狀也面臨規(guī)范。政策完善、監(jiān)管提上日程,是音樂培訓行業(yè)從初期的野蠻生長邁入規(guī)范成熟必須要面對的。
2021 年 10 月,《人民日報》刊發(fā)一篇名為《構建校外藝術教育新格局》的文章,指出要明確藝術考級評價標準,建立校外藝術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逐步實現校外藝術教師持證上崗,保證師資質量,完善校外藝術教育監(jiān)管機制等。
而近幾個月來,在「雙減」政策的配套文件中,也不乏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要求,在資質、收費、廣告、資本運作等方面提出限制。
「雙減」政策要求,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各地要區(qū)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教育部等多部門印發(fā)通知,就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jiān)管工作作出進一步部署,提到「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應全額納入監(jiān)管范圍」;市場監(jiān)管總局等 8 部門發(fā)布《關于做好校外培訓廣告管控的通知》,提出不區(qū)分學科、非學科類,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校外培訓廣告進行全面排查清理。
這意味著,不具備資質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將被依法查處,且在收費、廣告等方面將迎來更強監(jiān)管??梢灶A見的是,國家不會允許企業(yè)在音樂培訓等素質教育領域再造一個「瘋狂教培」。
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教培行業(yè)整體洗牌也會蔓延至音樂培訓領域。對音樂培訓機構而言,保持合法合規(guī)、規(guī)范化運作,保證生存是首要問題,這一過程中,保持健康的現金流、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至關重要。
經過新一輪洗牌,傳統(tǒng)線下琴行或小作坊式的培訓或將面臨淘汰,行業(yè)集中度有望提升,音樂培訓賽道格局或將發(fā)生變革。
在互聯(lián)網技術賦能下,音樂培訓行業(yè)的商業(yè)模式革新、標準化及規(guī)模化進程也在加速,新的教育形態(tài)和服務方式也日趨多元。重視技術、線上+線下互補、協(xié)同發(fā)展,或許將成為機構謀求未來發(fā)展的主流趨勢。
線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具備老師現場反饋和互動優(yōu)勢,這在用戶體驗層面是線上教學難以替代的;而線下存在的時空受限、優(yōu)質師資稀缺且輻射范圍有限等痛點,可以用線上教育來彌補;線上音樂教學,多采用錄播、直播的方式進行,時間靈活、不受地點限制,且能夠最大限度整合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師資價值;在商業(yè)模式上也更易于打破目前分散化的困境,實現規(guī)?;?/p>
根據多鯨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2022 中國素質教育行業(yè)報告》,橫向拓科成為機構滿足多元需求、提升轉化率和復購率、拓展場景的有效手段。隨著 5G 等技術的發(fā)展,線下的傳統(tǒng)模式將加速和線上進行融合,而做好 OMO 模式是分散的本地化機構實現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在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的政策推動下,課后服務是校內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國家政策鼓勵學校購買優(yōu)質的課后服務和校外培訓服務為校內素質教育提供有益補充。義務教育學段學生數量眾多,潛在需求旺盛,為藝術教育培訓機構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此外,藝術教育市場分散、區(qū)域性強。隨著一二線市場的飽和,下沉城市大量中小型機構組成的長尾市場潛在用戶量巨大。地方機構熱衷于與品牌化大機構合作,這也成為頭部機構布局下沉市場的主要手段。
原標題:更好地養(yǎng)育:培養(yǎng)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觀察2024-11-26 1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