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小舍得》引爆話題,教育影視題材透露出了哪些現(xiàn)象? 近年來,教育類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也很快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說到最近最熱的電視
原標題:《小舍得》引爆話題,教育影視題材透露出了哪些現(xiàn)象?
近年來,教育類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也很快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說到最近最熱的電視劇,自開播以來就以各類話題登上熱搜的《小舍得》可謂占據(jù)榜首。
該劇主要以小升初為聚焦點,所展示的教育問題深深戳入家長的心,幾乎每集播放完后都能引起家長的共鳴和熱烈討論,眾多家長直言在劇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久前的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以幼升小的教育為題材,同樣引發(fā)廣大家長熱議,除了這兩部新開播的電視劇,同為教育題材的趙薇新劇《學區(qū)房》也開始宣傳。此前,《小舍得》作者魯引弓前兩部“小”系列《小別離》與《小歡喜》也取得不俗的收視率。
藝術來源于生活,影視劇反映眾生相。影視行業(yè)的教育題材作品愈加豐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當代教育現(xiàn)象的一角,那些被藝術化搬上熒屏的教育現(xiàn)象,究竟是放大焦慮,還是生活常態(tài)的反映?
01 且看幼升小,啟蒙賽道正火熱
在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中有這樣一幕,幼兒園開放日,小朋友在舞臺上表演唱歌、舞蹈、樂器、法語朗誦、魔術…一個小朋友卻翻了兩個歪歪扭扭的跟頭,引得在場的家長哈哈大笑,這一向秉持讓孩子自然成長的蘇醒夫婦終于開始動搖了。
隨著小區(qū)對口小學換成新成立的小學,劇中的媽媽們都開始焦慮。該給孩子超前教育還是輕松教育、要不要為了進熱門學校換房、要不要為了上特長班投入巨資,這些問題都成為劇中聚焦的矛盾點。
這不免讓人聯(lián)想現(xiàn)實中與之相關的“幼小銜接”。
事實上,每年六、七月份,有不少上幼兒園的孩子在中班結束時都提前“畢業(yè)”,進入各種培訓機構開始為期一年的“幼小銜接”培訓,許多幼兒園都會出現(xiàn)生源流失的情況,幼兒園也會因此提前統(tǒng)計,合并班型進行上課。
從“消失”的幼兒園大班顯現(xiàn)的,則是近年來啟蒙賽道火熱。
可以看到,除了最早的一批啟蒙賽道選手,而后也有大批K12教育玩家涌入啟蒙賽道,啟蒙入口也已早已從單科變成集英語、思維、語文的大平臺,很多還在向同年齡段的美術、音樂、科學等素質方向拓展,素質教育品類正朝著橫向化發(fā)展。
早在2018年,教育部曾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治理任務包括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堅持小學零起點教學。
在前不久,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改變過度重視知識準備,超標教學、超前學習的狀況。
與此前主要整頓線下不同,此次的《指導意見》主要針對線上。如在3月下旬,甚至有“禁止6歲之前的在線教育產(chǎn)品上架。”的傳言流出。
而幼小銜接怎么“接”?在《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兩個階段“雙向銜接”的任務,即幼兒園為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適應。
在這樣的政策信號之下,啟蒙賽道也在發(fā)生重大變化。新風向之下,啟蒙選手齊改名,去掉“AI課”的概念,并增加素質教育的內容,“去培訓化”、“素質教育”已成其中關鍵詞。
各家啟蒙教育機構相繼推出包括編程、寫字、美術等課程的多品類素養(yǎng)課程,并試圖覆蓋更多家庭教育的場景,以此增加用戶粘性。
總的來說,盡管目前還沒有針對啟蒙賽道的政策細則出臺,但不難看出,在啟蒙賽道的在線培訓上,監(jiān)管也愈趨加嚴格。
02 為學科教育焦慮,“雞”自己不如“雞娃”
“雞娃”一詞大家早已不再陌生,官方解釋為一種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學習的新說法,多用于焦慮的中產(chǎn)階級家長。近日熱播的《小舍得》則以真實的手法記錄中國式的“雞娃”,作者魯引弓也正是從兩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切入。
劇中的南儷本是一位佛系媽媽,縱使在大環(huán)境的升學焦慮下,最初的她依舊注重培養(yǎng)歡歡的素質教育,報的補習班也都是主持、繪畫這樣的興趣班,和另一“雞娃”媽媽田雨嵐形成強烈對比。
故事的轉折發(fā)生在南儷老公去學校打聽歡歡的成績,老師讓班里沒上過補習班的孩子舉手,結果屈指可數(shù)。見到成績單與班級現(xiàn)狀的歡歡爸爸開始坐不住了。作者魯引弓也曾透露這個細節(jié)來自真實生活,并非杜撰。
故事的發(fā)展是,無論出身優(yōu)渥的富二代家庭,或者是收入豐厚的中產(chǎn)家庭,最后都不得不面對主動雞娃或被動雞娃的現(xiàn)實。為了緩解升學壓力、贏在起跑線,僅僅是取得補習機構的一個金牌班學位,就需要全家動用一切關系一齊發(fā)力,讓人直呼瘋狂。
為了上學名額,南儷夫婦先是重金購下學區(qū)房,但卻又遭遇臨時政策變動,小升初只看學籍不看戶籍,一番盤算之下后,夫婦二人甚至不惜“離婚”,只為讓兒子超超能進重點初中。
無獨有偶,如果說教育的焦慮在中產(chǎn)階級是主流,《小舍得》中米桃一家又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思考。劇中的米桃是天賦型學生,班級第一、智商140,妥妥的學霸。但父母在大環(huán)境的感染下,一顆望女成鳳的心愈加焦灼,害怕因為沒有補課耽誤孩子,即使是最底層的打工人,想要盡辦法湊錢送她進補習班。
在看似荒唐甚至不可理喻的教育現(xiàn)狀下,有人說這部劇深刻逼真地描繪了一個內卷的社會;也有人說這部劇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讓我們透過屏幕去反思。
在大環(huán)境的洪流下,家長一切焦慮,都源于“我的孩子,一定不能比別人家的差”。在這場大規(guī)模的雞娃軍備競賽里,家長們很難做到獨善其身。
從劇中的學科培訓熱再反觀現(xiàn)實,學科培訓一直是家長們的焦點話題。但在今年,學科培訓迎來新一輪的強監(jiān)管,北京對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審核復課,而其他地區(qū)則在加速合規(guī),從整體趨勢來看,對教育行業(yè)的科學合理發(fā)展無疑是利好的。
可以預見,未來,學科培訓的門檻將會越來越高。反觀當下,素質教育正向在線化及分散化發(fā)展,少兒編程、少兒美術、數(shù)理思維、大語文及鋼琴陪練等大都迎來了線上紅利期。但素質教育的在線化由于各類別的在線化難度不同,其在線化進程也各有不同。
03 逃不過的都市魔咒——學區(qū)房
此前,當代熱劇《小舍得》作者魯引弓另一作品《小歡喜》也取得不俗的反響,與之不同的是該劇聚焦在高考這一階段,除了展現(xiàn)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成長的煩惱,該劇還重點圍繞學區(qū)房這一教育熱點展開了情節(jié)發(fā)展。
不難發(fā)現(xiàn),不管是《虎媽貓爸》中的媽媽畢勝男為了讓女兒上重點小學,不惜花重金買破舊的學區(qū)房,還是《小歡喜》中宋倩為孩子高考購置多套學區(qū)房,在教育的各個階段,學區(qū)房早已是高居不下的熱門話題。
選擇購置學區(qū)房,家長所考慮的除了節(jié)約孩子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重點考慮的則是在眾多學校的入學政策上,包括北京市在內,都采用的是就近免試入學,也正因為有著明確的街道樓房劃分,重點小學劃片內的房子便成為二手房市場熱炒。
就在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印發(fā)《關于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今年北京市將進一步加大多校劃片力度,穩(wěn)妥推進以多校劃片為主,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的入學方式,要求各區(qū)嚴格執(zhí)行已經(jīng)公布的多校劃片政策。
這也是北京市首次提出“以多校劃片為主”,并對“六年一學位”實施范圍擴大 ,此次入學新政為學區(qū)房降溫,也直接打擊了市場上炒作學區(qū)房的行為。
同樣,在今年3月,上海中考改革中同樣釋放了與學區(qū)房相關的信號,政策剛出臺時,“上海中考改革對學區(qū)房影響大嗎”的話題便沖上微博熱搜。
“政策對于郊區(qū)、非一流中學而言是利好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把原來就在六團中學旁邊的人,留在六團中學,防止像六團中學這樣學校的周邊生源流失。
但‘利好菜中學區(qū)房’是個偽命題,雖然名額到校的比例大幅度提升,但是分配到每個中學的名額在1~2個,大多數(shù)家長不會為這一兩個名額博弈。”國金證券教育行業(yè)分析師吳勁草如是分析。
近幾年來,學區(qū)房幾乎已經(jīng)成為一個都市傳說。近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明確提出“防止以學區(qū)房名義炒作房價”,這是對當下一段時間里,學區(qū)房炒作的鮮明回應。學區(qū)房背后的問題,也是教育公平的另一種體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未來改革的重中之重。
04 聚集家庭教育,用鏡頭呈現(xiàn)親子關系
不僅是電視劇在逐漸加碼教育題材,國內的電影行業(yè)在近幾年內同樣長出了眾多教育題材相關作品。
《壞爸爸》《洋妞到我家》《狗十三》《銀河補習班》等都不失為相關代表作品,其中的共同點在于,電影用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影視藝術呈現(xiàn)多元親子關系,為現(xiàn)實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在《小舍得》中,尤其以田雨嵐對兒子教育方式讓人深感窒息,一味的追求孩子高分數(shù)的最后,孩子精神崩潰之下直呼母親愛的只不過是考高分的自己;《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喜愛天文的不理解,對其興趣愛好的扼殺,以及學習高壓之下,英子一度失眠患上抑郁癥跳海自殺。在為這一對對親子關系感到壓抑的同時也讓家長們開始反思。
相較于“強制型”家長,與孩子平等溝通是現(xiàn)代社會所推崇的,“平等型”的親子關系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
《銀河補習班》深度聚焦父子親情和家庭教育,講述了馬皓文堅持“言傳身教”,教會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的故事。在父親的啟發(fā)下,兒子開始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也成為兒子一生的座右銘。
對家庭教育的影像聚焦和多元親子關系的鏡頭展現(xiàn),這些教育題材電影作品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反思,也對親子成長帶來了不少啟發(fā)。
是“虎爸”“虎媽”式的教育逼迫孩子學習,還是如《小舍得》開頭最初南儷所言“童年只有一次,快樂最重要”。這些影視縮影雖不能指點一二,但這些教育痛點,或許能有助于我們思考教育未來的方向。
原標題:到2030年 北京中小學生體質達標優(yōu)良率將達60%以上 芥末堆文 近日,北
觀察2021-12-11 21: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