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8省高考改革方案出爐 變相回歸文理分科是改革的退步? 中國教育改革就是,朝前邁三步,往后退一步 不要為了照顧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學校,阻止
原標題:8省高考改革方案出爐 變相回歸文理分科是改革的退步?
“中國教育改革就是,朝前邁三步,往后退一步”
“不要為了照顧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學校,阻止改革向前向正規(guī)方向發(fā)展,短暫陣痛會讓之后幾代都受益”
“國務院對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其實現在有點偏離了”
“‘3+1+2’模式說不上優(yōu)化還是倒退,沒法定性,只是策略性選擇,是個過渡”
昨日,第三批啟動新高考改革的8省市公布方案。
8省市在同一天集體行動,不算常見。在距離高一新生模擬選科僅剩3個月的時間節(jié)點下,遼寧、廣東、河北、湖南、江蘇、湖北、重慶等8個省市確定采用“3+1+2”選考模式,并在考試時間、等級賦分方法、錄取方式等方面作出調整。
其中圍繞“3+1+2”選考模式的爭論最多。平衡、改良、漸進、過渡、倒退......圍繞這一調整,各方觀點不一。有業(yè)內人士稱,這次調整是一場教育部與8個省市教育廳的博弈,也是學校如何執(zhí)行政策、學生如何選擇的博弈。
無論如何,作為一場“改變命運”的考試,高考改革牽一發(fā)動全身,每一次微調,都將牽動成千上萬家長與孩子,甚至影響接下來幾代人的走向。
視頻快訊:
現狀 | 11省份按兵不動,高考改革整體推遲
2014年9月,一份由國務院頒布、名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文件標志著新高考改革的正式啟動。
作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的前沿省份,浙江上海一馬當先,成為第一批試點。隨后,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也于2017年秋季啟動新高考。
對于改革內容,芥末堆《2018教育行業(yè)藍皮書》指出,新高考啟動意味著學生將不再選擇文科或者理科,而是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從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3門(浙江還可選擇技術)作為高考科目。
選科走班、等級制賦分、兩次考試機會、“兩依據一參考”是新高考改革的關鍵詞。
2018年是新高考改革試行第4年。按原計劃,河南、福建、湖北等19個省份將作為第三批試點,啟動新高考。
圖片來源:芥末堆根據各省市新高考方案整理
但現實情況是,直到2018秋季新生入學,許多省份的新高考方案還未下發(fā),地方學校從頂層設計到教學教研均未開始準備。
原因何在?2018年11月,一位接近河北省教育廳的人士表示:“改革一旦觸及到深水區(qū),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全國卷網創(chuàng)始人兼CEO、奧賽教練周偉也向芥末堆表示,對于新高考改革,很多選擇其實不在國家,而在各省教育廳。“因為你知道,高考是一件太大的事情,教育廳看到很多問題,更想看看其他省怎么做再做。”
而在國家層面,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于2018年3月表示,對2018年啟動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教育部將逐省評估,條件達到了就批準啟動,達不到就創(chuàng)造條件,達到了再啟動,實事求是、不湊數。
一些列因素影響下,2018年,過半原計劃啟動新高考的省份選擇按兵不動,新高考改革推進時間表整體延遲。
尋因 | 各省客觀條件差距較大
對于改革暫緩的原因,外界普遍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客觀條件達不到,選課走班走不動
曾有人評論說,新高考從浙江、上海試點是本末倒置。如果不解決偏遠地區(qū),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升學率問題,很難推廣。
情況的確如此。在實際的改革落地中,即使是浙江、上海,在實施選科走班時,也存在教師教室不足、“套餐制”選科等問題。至于中西部地區(qū)及相對薄弱校,條件更無法滿足新高考對師資、場地、教學資源的需要,選課走班走不動,學生很難真正實現自由選擇。
周偉告訴芥末堆,很多時候,選擇權看似屬于學生,其實屬于校方。
“我們去浙江的學校調研時發(fā)現,真正在浙江根本不是35種組合,也就十幾種,其余全部被學校砍掉了。這樣下去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有能力開設全部課程的好學校會越來越強,相對薄弱學校的學生更加考不過別人,馬太效應會越來越顯著。”
不過也有聲音認為,即使沒有新高考改革,地區(qū)學校間的差距也客觀存在,且越拉越大,“把這一點扣到新高考上并不合適”。
2)現行方案存在一定問題
除了推不動,現行方案在具體實踐中,也衍生出功利性選科、走班管理難、學生負擔加重、同分不同質、教務管理難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學校、高校幾方均有怨言,且一時難以解決。
基于以上原因,新高考改革步伐暫緩。
南方周末曾對相關省份學校、老師的反應予以介紹。報道指出,2016年暑假,安徽省的高中老師們拿到安徽省政府印發(fā)的《安徽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后,就開始為落實新高考改革作評估和籌備。
之后,學校、老師看著試點省份一路走來,“越看越發(fā)怵”,自覺難以達到改革的條件,因此獲知安徽省2018年暫不啟動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消息時,“大松一口氣”。
不過,新高考改革趨勢不可逆,無論是急行還是緩行,第三批“改革大軍”總要上路。
今年2月,教育部明確表示,經過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逐省實地評估,確定遼寧、河北、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啟動高考改革。
變化 | 學生選擇明顯變少
昨日八省市改革方案下發(fā)后,芥末堆梳理發(fā)現,與第一、二批新高考改革省市相比,變化最大就是將試行“3+1+2”的選科模式,明顯區(qū)別于“3+3”模式。
“3+1+2”中的“3”指語數外3門課,所有學生必考;“1”指學生必須從物理、歷史兩學科中選擇一門作為 科目;“2”指生物、化學、地理、政治中選擇兩門,作為再選科目。
此外,各省市方案提出,物理或歷史將以原始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滿分100分;另外2門再選科目,以等級賦分轉換后的等級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圖為除廣東省外,多數省份賦分規(guī)則
對此,高考圈創(chuàng)始人白聰表示,相比此前幾個試點省份,現行等級賦分辦法更復雜也更細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同分不同質現象,但由于計算方法較為繁瑣,在實際操作時要更謹慎,避免出錯。
爭議 | 變相回歸文理分科,是改革的退步?
上述選科方式的變化以及計分方式的變化,引發(fā)了大家對“3+1+2”科學性的討論,以及對新高考改革方向的質疑。
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3+1+2”是否會造成文理分科?
曉羊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劉文江認為,“3+1+2”要求學生必選物理或歷史,同時將其作為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會有兩個錄取分數線,造成實際意義上的文理分科。
同時,根據8個省市改革方案,高校將按照物理和歷史兩個類別分列計劃、分開投檔、分開錄取,高校需按文理分科確定招生計劃進行錄取。
此外,劉文江表示,“3+1+2”意味著學生不能同時選考歷史物理,而物理和歷史各自在科學和人文領域中具有獨特價值,因此,二者不能同選標志著“文理不分科”大打折扣。
北京師范大學學業(yè)規(guī)劃研究中心主任楊娟對“3+1+2”模式的“文理不分科”傾向并不欣賞。她以英國為例,英國從初中起,就會教學生做生涯規(guī)劃,高中階段,學生要從近20門課程中做選擇,“遠比我們六門課要多。所以他們高中時已經想好大學要學什么專業(yè)了,學習目標、學習動力都比較強。”
2)是否意味著學生選擇權減少?
此外,與第一、二批新高考省市實施的“3+3”的20種科目組合方式相比,第三批的“3+1+2”共有12種組合方式。在劉文江看來,學生的選擇權會大大下降。
圖為調整后的12種組合方式
而這也是備受質疑的一點。
不過,周偉表示,很多選擇原本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實并不真正存在,因此也無所謂減少。
“以浙江為例,35種組合,就意味著同一時段,要有35個教室,35個老師。這其實是不太現實的事情,即使學校有那么多教室老師來給你排班走班,學生也會覺得很難選。”
白聰也表示,從他們的實地觀察來看,雖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校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但學校很多時候只是給個套餐組合,“所以其實這樣一改,學校相比之前會更游刃有余,因為以前學校很難滿足學生的所有組合,所以有時候家長就會去舉報,讓學校比較被動”。
楊娟則認為,即便如此,相關限制也應該由高校提出,而不是高中。她表示,第一屆浙江考生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7選3,導致很多學生棄選物理,大學教書中也遇到很多困難。
“但是現在大學很多專業(yè)都有限考科目,如果你不選這門課,很多專業(yè)報不了。所以我覺得改革應該自上而下,大學階段限制好,高中階段自然會選,不用從高中階段就硬性規(guī)定到底選什么。”
3)棄考物理是否會轉化為棄考化學?
學生棄考物理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么,將物理作為 科目,是否能化解這一問題?
“如果在這4個學科里看,毫無疑問,區(qū)分度最大的就是化學。”劉文江介紹,如果學生追求等級賦分,那么普通中學的學生和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會成為賦分的分母,這樣他們就會謹慎地去選科,未來化學被棄考的概率可能會增大。
此外,劉文江介紹,實際上山東并沒有出現很嚴重的棄考物理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線管理者將負面影響夸大,以以減輕管理壓力。
芥末堆梳理發(fā)現,2018年教育部發(fā)文要求各高校在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科學論證專業(yè)的選考科目要求,要求理工科專業(yè)盡量提出一門物理科目要求。另外,有的專業(yè)可提出兩門科目必須同時滿足,或者三門科目必須同時滿足的要求,這樣一來,選科博弈空間就被大大壓縮。
立思辰百年英才負責人韓雪則表示,物理歷史固定后,學生會更偏愛選擇哪科目前不好下判斷,需要學校完成一個周期才能見分曉。
4)是否緩能解學校資源不足?
第一、二批的新高考方案很難推進下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師資、課程、教師、教室等資源不足,因此,“3+1+2”的模式一經發(fā)布,便被認為是更加科學落地的解決方案。但對此,劉文江表示很可能會衍生其他問題。
他解釋說,因為物理歷史必選,這就導致選擇物理和歷史的學生的學力水平有較大差異,從而使學校被迫考慮分層教學,學校的走班和管理難度依然會加大。
“毋庸置疑地是,3+1+2’是8個省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的一種對新高考政策的本地化實施。”劉文江這樣告訴芥末堆。
“可能大家會覺得前期國家比較理想化,但是改革要看未來對人才需求的整體趨勢。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定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是綜合了各個國家好的經驗的考量。”劉文江表示,“我對這8個省份有一種理解式的同情,對未來高考改革的方向持謹慎的樂觀。我堅信“3+1+2”是一種過渡的形態(tài)。”
“最難的是學生,第三批沒辦法完全參考第一二批,是新一輪的試驗。”回到高考改革對學生的影響,百年英年韓雪認為,對于學生、家長、老師來說,還是會繼續(xù)迷茫,目前只能根據現有政策,在可選擇的范圍內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除了山東明確表態(tài)堅持“3+3”模式外,其他省份都尚未表態(tài),未來,新高考改革走向何方,仍待下文。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通過頂部導航尋求報道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