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這對母女身上,有我最羨慕的關系 母女關系是影響頗深的一種關系。女兒是媽媽的投影,媽媽是女兒的起點,母女之間自然地存續(xù)超越年代的相似
原標題:這對母女身上,有我最羨慕的關系
母女關系是影響頗深的一種關系。女兒是媽媽的投影,媽媽是女兒的起點,母女之間自然地存續(xù)超越年代的相似性。母女敘事中,有不少深刻動人的鏈接,但又并不總是溫柔的。它同時造就了美好的延續(xù)、剪不斷的糾葛。
《非常母親1》希望看見非傳統(tǒng)的母親,看見她們的處境。《非常母親2》以母女關系為視角,在這種流動、傳續(xù)的關系之中,母女如何變化,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第二期,我們采訪了林桂枝和她的女兒京京。
拋開權力關系的母女,如何共處?林桂枝和楊京京提供了一種參考范式:成為兩座相連的孤島,在共讀書籍之后,通過對話相互補給與教習。
各種心理類及教育類暢銷書籍,將親子關系定義成一種功利型的養(yǎng)成游戲:父母懷揣著制勝法則教育子女,孩子的生活充滿著各種禁忌。孩子的優(yōu)良品德,皆與父母的教育有關——特別是母親。
但在林桂枝和楊京京的故事中,母女關系是有些“反常規(guī)”的。京京會說,“孩子不只有媽媽一個家長,爸爸的陪伴也很好”。而桂枝認為,媽媽們不要企圖“腳踏兩條船”(工作和家庭),兩頭都想完美。在兩人的相處中,她盡力約束著自己的權力,從大事到小事,盡可能給女兒選擇的自由。她說,她有時會沖動,女兒反而是更穩(wěn)重的人。
《同窗:媽媽女兒共讀書》是母女倆的閱讀交流記錄。她們在共讀的過程中自由地聊天,討論女性、欲望、衰老,談論性、邪惡、貪念。媽媽直言不諱,女兒也帶著很強的思辨能力。拋開權力關系的她們,在對話中相互補給與教習。
《同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5
母女倆一起讀各種各樣的書。有時是這樣的——第一晚,屋子里亮著燈,她們一起讀一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悲??;第二晚,燈又亮起,這兩個人又接著讀;第三天晚上,她們開始聊書中的人與事。
希臘神話算是討論的開始。其中,有關于人與神、道德與信仰、欲望與戰(zhàn)爭等各種各樣的故事。她們的討論素材,不少是曾被京京翻爛了的故事。有些書在多年以后再讀,雙方理解的角度都不一樣了?!栋籽┕鳌贰缎〖t帽》《西游記》里都有讓她們覺得詭異的、可以辯駁的情節(jié)。
京京去牛津大學讀書的第一年,桂枝決定同去英國,旅居一陣。就是在這段日子里,媽媽在女兒上學時搭公交車去圖書館,將兩人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后來集結成《同窗》一書。
這個春天的假期,母女在香港短暫相聚,再度聊起這些年的片段。
“回轉壽司”與“古希臘床單”
很多年前,林桂枝就在高樓里上班。從香港到北京,她待過的廣告公司幾乎都選在高高的樓里。身處其中的桂枝,有時候會想到遠古的從前——地球曾被恐龍獨占,而人類一度只能心懷敬意地仰望天空?,F代人學會建造架空天橋供汽車盒子運行,用無人機運送快遞,天空得以被一步步占用。“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厲害呢?”這種想法,也會在她讀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時出現。
出生于香港的桂枝,經常在城里迷路。她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太古城附近的寫字樓8樓的奧美廣告公司。就是在這里,她成了受業(yè)界稱道的“文案女王”。
她喜歡這份工作。她在文章里寫:“我喜歡文字,我從文字里找到活著的意義。讀書讓我攻克精神上的貧困,寫東西讓我重新組裝了自己。有機會寫已經是報酬,而當人們附加給我金錢的時候,我猶如得了雙薪。”但她又對工作本身產生質疑。她寫過最多的文案是“售完即止”,她常常想,她的工作內容是否加重了消費的幻境,阿瑟·米勒筆下《推銷員之死》的困局,亦不時困擾著她。
10年前的某一天,桂枝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高樓里的“回轉壽司”,即將長毛的那種。為什么她每天上班、上廁所,都會碰見昨天碰見的女孩?于是她辭了職,成為自由職業(yè)人。自由職業(yè)沒有使她變成閑人,她把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讀書、寫作、教書、兼職廣告文案,亦彈琴、參加公益項目。
“閑不下來”,是女兒對媽媽的評價。桂枝是高速且高效的人,無論在公司還是家里,她總能非常明晰地列出待辦事項的次序。如果要以音樂術語來比喻,在這個家里,媽媽是快板,女兒是中板,爸爸是慢板。與以前不同的是,媽媽現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京京小時候,媽媽很忙。媽媽下班時,她大多數時候已經睡著了。有時媽媽出國談業(yè)務,兩三個月都不在家。為了爭取兩人相處的時間,桂枝經常早起送她上學,和她一起閱讀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剛上幼兒園時,京京身邊有不少外國同學,她英語不好,難以交流,因此難過,老在操場邊上的圍欄附近一個人待著。媽媽便買來《普羅米修斯》的繪本,希望能讓京京對西方文化產生興趣。京京因此愛上了神奇的故事,陸續(xù)看了更多奇幻書籍。特別是古希臘神話,她特別入迷。
圖1為普羅米修斯,弗里德里希·富格;圖2為雅典娜幫助普羅米修斯造人,蓬佩奧·巴托尼,1743年。
母女倆有一次駛上北京的機場高速,京京看見路邊的廣告牌——它還沒被啟用,被磚頭紋路的幕布掩蓋著。京京對著那面假墻說:“這一切都是假的。”那時的京京還小,大概10歲,天生好奇,有提問的沖動。媽媽記住了這一刻,“這個人還挺特別”。而京京也把自己說過的話,像種子一樣深植于心中。
古老的故事是京京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養(yǎng)料。小學六年級的個人興趣展,京京將一張白床單披在身上,扮演古希臘人,向人們講解她心目中的神。再后來,她在牛津大學念古典學,神話、文學、哲學,是她課上的內容。
“多年來,我知道京京心中有另一重宇宙。”桂枝在書里寫道。母女倆接受采訪時,桂枝與我說起:“我認識京京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這個人是一個很美好的人。我是說,哪怕撇開母女之間的關系,我也認為她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我很高興認識她,我很珍惜我跟她交流的經歷。能跟我有如此深度交流的朋友并不多。”
陸地與大海
桂枝回憶起來,和如今非常獨立、敢于往前沖的京京不同,小時候的京京“比較內向,不太自信,看到路上有一條裂縫,都不敢邁過去”。
京京小時候喜歡看老舍寫的《牛天賜傳》,一開始桂枝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知道老舍在京京心中的分量。因為體能不好、英語不好,小孩兒不知道如何排解心中的郁結,卻在書中看到了自己不被認可的、與牛天賜一樣的孤獨。后來母女倆再聊起這個故事,又讀出了別的東西,比如利益、價值以及道德的邊界。
《牛賜天傳》
老舍
譯林出版社,2012-5
以前母女倆聊天,大多是講些家常事——學校的瑣事、公司的八卦。到了高中、大學,她們聊天的范圍越來越廣。對書本的熱愛,是她倆的共通之處。另外一個共通之處是,她們都對周邊的事物高度敏感。母女倆相互分享各自看的書,關心政治、關心人事,有時也聊到巴勒斯坦、加沙,甚至納稅問題。母親的時間河流里,亦有女兒的思想化作水源流淌進來。
女兒的日常課程涉及古典文學和哲學,那也是桂枝感興趣的領域。桂枝讀了某本談古典哲學的書,覺得聊得泛泛,不夠精到,便找女兒課上的書目來看。那是一本很厚的學術書,談及諸多人物及理論。桂枝看時,把心里存疑的地方圈了起來,問京京。沒想到后來京京跟她說,這門課的考試考到了這些。
有許多書,是女兒先讀的。桂枝在英國旅居時,女兒來她的住所,把三島由紀夫的《午后曳航》落在了她家。桂枝讀完后開始想:“我從來沒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陸地。陸地的生活是安穩(wěn)的,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總希望無風無險,而且,在陸地的生活是有社會性的,社會有既定的秩序,有制定好的規(guī)矩。書里的一群小孩提醒了我這些。”
京京喜歡動漫,桂枝和京京一起看過《魔法少女小圓》。京京說,這是一個與正義、公義有關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跟古希臘悲劇的英雄一樣。桂枝在路上看見玩cosplay的年輕人,也會拍照,發(fā)給京京看。京京說,媽媽從未向她灌輸東亞父母的慣用說法——女孩要漂亮,長大嫁有錢老公;你該去學醫(yī)學、當律師,多掙一點錢。媽媽從來沒有施加這方面的壓力。選擇大學這樣的大事,媽媽讓她自行決定。盡管桂枝寫過一些職場書籍,但京京從來沒有看過。桂枝認為,職場的知識,媽媽沒法言傳身教,女兒得自己體驗。
媽媽也有持不同意見的時候,比如搞衛(wèi)生、彈琴和打游戲。母女倆對“干凈”的定義非常不同,后來桂枝總結出一條應對的法則:要不然自己收拾,要不然就不理。這條法則似乎可以應用到諸多地方。桂枝在女兒小時候督促她彈琴,后來反思自己沒有尊重女兒的個人感受——鋼琴老師很嚴厲,哪怕她去上課也緊張得打嗝。后來桂枝自己學琴,練琴是她自己的事。
京京上高中時談戀愛,母女倆曾經為此吵過架,后來桂枝也不反對了。“愛情很美好,十幾歲不談戀愛,什么時候談戀愛?”她想起她少年時也這樣喜歡過別人。京京的戀愛持續(xù)了4年,“她談戀愛談得比我還好,我以前談(的)戀愛都是很短的”。
母女,也可以是兩座孤島
盡管不是一代人,但桂枝與京京似乎并沒有那么不同。桂枝說:“雖然我長著皺紋,可是我沒有改變,只是身體莫名其妙地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此而已。時間到底是否存在?(對我來說)并沒有存在。量子物理這些科學告訴你物理的變化,但我們也可以用別的角度去理解。”
桂枝說,當媽媽不要焦慮。她努力工作,沒法陪京京太多,是現實決定的。媽媽不能完美,也不能要求媽媽完美。
桂枝說,焦慮就是“什么都想要”。對于孩子,她覺得不需要離很近,也不要抓得太緊。“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樹苗需要有生長的時間。不能規(guī)定樹苗2年之內必須要達到既定高度,按時開花、結果。我很尊重她有地方跟我很不同。”
左圖為林桂枝與楊京京,于香港街頭;右圖為林桂枝。(圖/由受訪者供圖)
母女倆身處兩國,聊天、打電話的頻率并不高。京京煩心的時候,桂枝會建議京京跟朋友聊聊,朋友更方便解決她眼前的煩惱。而桂枝有時回北京和丈夫一起生活,有時則一個人在香港住,她覺得一個人挺好的,她很喜歡一個人待著。
在桂枝寫的另一本書《不忙不慌》里,有一封她寫給女兒的信。她形容自己與女兒,也像兩座獨立的孤島。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孤島上,編織著自己的故事。
原標題: 高考零分少年,一個沉迷寫作變平凡,一個打工創(chuàng)業(yè)在杭州買4套房
人物2024-11-23 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