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正確對待電競之風對未成年的影響 11月3日,IG奪冠的消息在短短幾分鐘內像一陣龍卷風一樣席卷了整個社交網絡,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各大
原標題:正確對待“電競之風”對未成年的影響
11月3日,IG奪冠的消息在短短幾分鐘內像一陣龍卷風一樣席卷了整個社交網絡,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各大門戶網站也在第一時間推送報導。打開朋友圈,也被IG奪冠的消息刷屏。電子競技這個話題一時間風頭無兩,又成為一大熱門。
隨著IG奪冠這個話題大爆,電子競技這個話題走入公眾視野。IG奪冠彌補了中國電競史上七年的空白,是為國爭光的大事,確實是值得我們歡欣鼓舞的。電子競技本質上并沒有和體育競技有什么區(qū)別,它同樣是付出血汗獲得榮譽的一項運動。我們一定要從骨子里、觀念上消除對電子競技的歧視,鼓勵、支持電子競技的成長和發(fā)展。
但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電競之風”。最近在社交網絡上刷屏的有這樣一句話“IG代表一個相當龐大的年輕人群曾不被理解和擁有遺憾的青春,所最終獲得的釋放和解吧”。仿佛為自己的青春正了名。許多曾經被家長、社會所定義的網癮少年、沉迷于游戲的群體,仿佛為自己的沉迷找到了一條出路。但實際上他們的競技又和那個玩物喪志耽誤學習的你有什么關系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電子競技開始變得越來越低門檻化、低年齡化,許多三觀思想發(fā)育并不成熟的青少年也要加入電子競技這一行業(yè),為自己的沉迷找到了一個合理借口:“我以后是要走職業(yè)競技這條路的,沒看到頂尖選手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嗎!”從而以此繼續(xù)心安理得的沉浸在游戲當中,在本該學習的年級絞盡腦汁的提高自己游戲技巧,忽略自己的學習成績。但是IG團隊能有幾個?即使是普通體育競技選手,在從小的訓練過程中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知識學習,長大后哪怕沒有得到獎牌,也能得到一個文憑或者有個一技之長安身立命。而本該在學習年紀沉迷于電子游戲,如果沒有成為頂尖選手,要拿什么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同時,電競也不是一些未成年人想象的打打游戲就好,是需要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的一項運動。在同等努力下,讀書的回報率往往會被電競的回報率更高,畢竟成為頂級選手的沒有幾個,而讀書獲得好前程的人卻是千千萬。
當然,也并不是說要一味的抵制電競之風。實際上,電子競技早就作為一個大學專業(yè)由來已久,真正喜歡電子競技的未成年人大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自己喜歡的專業(yè)進行系統(tǒng)學習。國家和大學也應該大力扶持高校競技的發(fā)展,開展高校聯(lián)賽等活動。同時,希望更多的家長也能轉變自己的觀念,鼓勵關心自己的孩子,若真的喜歡電子競技,大可鼓勵他們去大學繼續(xù)深造,不必一刀切的阻止。(畢怡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