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院士建議:禁止高校設定不合理考核指標 KPI,關鍵績效指標,職場人的噩夢,大學教師也不例外。 有老師說,我們又不是企業(yè)員工,不能完全用
原標題:院士建議:禁止高校設定不合理考核指標
KPI,關鍵績效指標,職場人的噩夢,大學教師也不例外。
有老師說,“我們又不是企業(yè)員工,不能完全用計時計件準確反映勞動成果,績效目標怎么定?”
的確,績效考核這個從工商業(yè)界引進的概念,用于評價教學和科研可能并不完美。
比如一篇論文投到一本高規(guī)格的學術期刊,可能需要等上兩三年才得以發(fā)表;一項重要的科研項目可能要花費七八年才能出成果。在這種情況下,對教師的考核就很難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
但是高校(尤其是公辦高校)由于需要說明各種資源投入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就有必要將對內(nèi)的考核作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并將其與教師的職稱晉升與漲薪掛鉤。
可如果績效目標制定不合理,盡力干也干不完,或是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很容易讓一些教師要么干脆躺平,要么將精力放到更易出成績的領域。
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便表示,“工分”式考核標準錯誤地導向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追求數(shù)量。建議禁止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對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員設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標。
01
權重分配,怎樣合理?
那么怎樣的績效目標是合理的?其實難說“標準答案”。
不過既然績效考核是高校向利益相關者展示辦學成果,從這個角度看,學校在設計考核制度時,就必須從大學的辦學定位出發(fā),不能參照統(tǒng)一標準。
比如高校對教師績效考核通常都分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方面。那么用一所研究型大學對教師各項工作權重分配、考核標準,評價應用型高校、高職院校的教師,就一定是不合理的。
2004年,美國教育統(tǒng)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開展的美國高校教師調(diào)查(National Study of Postsecondary Faculty,NSOPF),對全美高校全職教師工作量進行了專門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雖然調(diào)查距今已有較長年限,但依然可以看出不同院校的特點。
經(jīng)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公立研究型大學教師每周工作時間,在教學、科研、其他(管理、專業(yè)發(fā)展等)活動上的占比分別為43.5%、33.2%、23.2%;但一般的公立綜合性大學的全職教師,其教學活動(64.7%)時間占比是科研活動(15.0%)四倍還多。
摘自:《美國大學教師工作量的構成與特點研究》
02
課時標準,如何制定?
即便是在同一所大學,針對不同類型教師,評價標準也需有所區(qū)別。“分類評價”也是我國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的重要趨勢。
績效考核直接關系到教師的職稱晉升。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即提到,“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分類設置評價指標,確定評審辦法。”
2023年發(fā)布的《關于深化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高校應結(jié)合學校實際、科學設置崗位類別,一般分為教學為主、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社會服務型等崗位類型,分別制定相應匹配的評審標準和業(yè)績要求。
摘自:《關于深化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為不同崗位類型、不同職稱的教師設定不同課時標準、科研業(yè)績,也是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推行的管理方式。
例如江蘇某“雙一流”院校教學科研基本工作量標準中,將教學科研崗位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專職科研型。
其中,教學為主型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年度要完成400——450當量課時(涵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是教學科研型同崗位級別教師的1.5——2倍;但教學為主型教師需要完成的科研業(yè)績評分(10——60)只是教學科研型教師的15%——30%。
摘自:江蘇某“雙一流”院校教學科研基本工作量標準
上海某“雙一流”院校的教師工作量管理辦法中,將教師崗位分為“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三種類型;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教師還進一步劃分為專業(yè)課、思政課和公共基礎課教師,并單獨制定了工作量最低標準。
例如,對公共基礎課教師的課時量最低要求要高于專業(yè)課、思政課教師;但科研工作量最低要求要低于專業(yè)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一致;對教學為主型公共基礎課教師,甚至不做科研工作量要求,教授也不例外。
摘自:上海某“雙一流”院校教學科研基本工作量標準
當然,以上都是高校對各類型教師課時量的最低要求。不少大學教師表示實際承擔的課時量要比標準高。
我們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上搜集了大學教師對相關話題的討論,總結(jié)下來基本上200課時/年比較能接受,400課時/年教學工作量壓力已經(jīng)比較大了。還有大學教師表示一年課時量突破700,更有甚者以一年1152課時“挑戰(zhàn)全網(wǎng)最高課時”。
03
教學科研,孰輕孰重?
在大學教師對績效考核不合理的不滿中,“重科研,輕教學”一直存在。
通常情況下,每年教師績效分配中科研活動占據(jù)大頭,而且可以按照論文、項目、獎項等“明碼標價”。于是在績效獎金、職稱晉升的激勵下,大學教師更愿意把工作精力轉(zhuǎn)向科研,忽略了對教學質(zhì)量的關注。這將妨礙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不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本科教學質(zhì)量的重視,越來越多高校設立教學獎,既有百萬重獎長期在教學一線工作、教學上公認一流水平,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做出卓越貢獻的資深教師,也有在每年績效評價中給高質(zhì)量本科課堂教學以真金白銀的獎勵。
此外,還有很多高校出臺職稱評聘新政,探索“教學型教授”的評定,用教學業(yè)績?nèi)〈蒲袠I(yè)績,給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提供上升通道。這無疑對有效調(diào)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鼓勵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提升教學質(zhì)量大有裨益。
不過整體來看,與科研途徑相比,通過教學途徑獲得高績效和職位晉升的機會還是相對較少,對高質(zhì)量教學的激勵力度仍有提升與完善空間。
總之,如果說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評價使教師更有動力、更有效率地實現(xiàn)學校目標。那么高??冃繕说闹贫ㄒ惨c學校的使命、辦學定位相契合。在此基礎上做好師資隊伍管理工作,才可能使整個績效評價體系更好地創(chuàng)造價值。
原標題:《小巷人家》大結(jié)局,蔣欣帶娃刷爆全網(wǎng):媽媽什么性格,孩子什么命
原創(chuàng)觀點12小時前
原標題:花費近40萬讀完民辦高中國際班后無學籍無畢業(yè)證,教育局回應 學校給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1-25 19:08:05
原標題:放平心態(tài)、穩(wěn)住狀態(tài),心理專家支招緩解藝考生考前焦慮 孩子最近好
原創(chuàng)觀點2024-11-23 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