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具難盈利 但或許社區(qū)會是新思路?
摘要: 原標題:教育工具難盈利 但或許社區(qū)會是新思路? 教育工具難變現的窘境已經持續(xù)了很久。 一個非?,F實的問題是:國內用戶更愿意為一個普通的真人老
原標題:教育工具難盈利 但或許社區(qū)會是新思路?
教育工具難變現的窘境已經持續(xù)了很久。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國內用戶更愿意為一個普通的真人老師 / 課程付費,而在產品會員上的付費意愿大打折扣。所以國內大部分工具/內容產品的邏輯是:在原有內容和功能的基礎上,增加課程導流廣告/自研課程。
在變現之前,繞不過去的指標是用戶的留存。前面我們已經花了大篇幅介紹了這類產品低門檻、受眾廣的邏輯。但與之相對的,當這款產品內容相對輕量化、不與任何考培掛鉤、沒有學習上顯性的直接反饋的時候,就更依賴完善的留存和召回體系。
上述的一部分產品會在個人主頁展示出學習天數、時長等,之后可能會做打卡、勛章、返利、誘導分享等常規(guī)設計;個人認為另一個可能行之有效的思路是:怎么把學習的內容和進步系統(tǒng)化、顯性化,讓用戶在學習時長等信息之外,看得到明確的收獲?
除了視頻+課程的常規(guī)體系,這類產品另一個想象空間在于,會誕生一個“英語的抖音”嗎?
以鮮榨語感為例:從產品形態(tài)來看,鮮榨語感的內容并不是搬運剪輯國外影視劇而來,而是請了一批英語為母語的 up 主上傳生活視頻,所以視頻都是基于第一人稱的真實場景。
在這種內容平臺里,用戶更容易基于真人和真實場景而產生“點贊”、“評論”和“關注”行為,這些互動行為是社區(qū)內產生情感鏈接的基礎,也是提高雙邊粘性的利器:up 因為“關注”和“回聲”有持續(xù)做優(yōu)質內容的動力;而學習者因為欣賞和交流更愿意在社區(qū)內活躍和留存。
雖然現在去想象他們未來的形態(tài)還為時尚早,但我非常期待“英文版抖音”出現的那一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