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大學最實用的專業(yè) 擠滿了想要上岸成公的人 嘲笑范進,理解范進,想成為范進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當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手揣著加速貶值的
原標題:大學最“實用”的專業(yè) 擠滿了想要“上岸成公”的人
“嘲笑范進,理解范進,想成為范進”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當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手揣著加速貶值的學歷文憑,面對就業(yè)市場上動不動就“裁員廣進”的企業(yè),選擇轉身離開校招現(xiàn)場,走上范進“科舉”老路的,不在少數(shù)。
進軍體制內、吃上公家飯的共同理想,也催生出了空前規(guī)模的考公大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當中公、華圖和粉筆在考公培訓市場里攻城略地、扭虧為盈時,嗅到商機的高校們也想分一杯羹。
一門聞所未聞的專業(yè)——公務員微專業(yè),就這樣在象牙塔內悄然誕生,曾經的“大學只用設三個專業(yè),考研考公和就業(yè)”,怎么就要幻想成真了?
01
公務員微專業(yè),
一款考公培訓班平替
如果說九十年代的關鍵詞,是下海經商,那么屬于這一屆年輕人的標簽,應該是上岸公務員。
雖然都說人生海海,但上岸好過下海,領悟這個道理的,不只是想趁著新手保護期盡快進入體制內的應屆生,還有一向看似“不諳世事”、卻開起了公務員微專業(yè)的高校。
不同于面向高考招生的專業(yè),“有名無實”的微專業(yè),光冠有專業(yè)的名頭,本質上只是一組選修課,不屬于學歷教育,學成之后也沒有學位證[1]。正因如此,高校里搞微專業(yè),往往只需要學院向學校申報,不用走教育局的重重審批關。
在這個清北碩博都去競爭街道公務員的年代,高校為了迎合學生需要,走快速通道,開起公務員微專業(yè),再正常不過。黑龍江大學更是早在2020年就打響了第一槍,設立了“公務員知識與技能”微專業(yè)。
隨后,越來越多高校加入行列,截至目前,已有31所高校開設與公務員能力培養(yǎng)相關的微專業(yè),其中,光2024年就有20所高校新開設了這一微專業(yè)。
其中不乏有一些211院校,2023年西南大學就曾因開設“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yǎng)”微專業(yè)被網(wǎng)友調侃:
走考公培訓機構的路,讓機構無路可走,對了,包分配嗎?
包不包分配不知道,但翻看各高校的培養(yǎng)方案,我們發(fā)現(xiàn)申論公文寫作、結構化面試等直接服務于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赫然出現(xiàn)在公務員微專業(yè)的必修課程里,難免讓人覺得是在跟考公培訓班搶飯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課程甚至還包括“公務接待表達規(guī)范”“公務交流中的微表情識讀與管理”等內容[2],說不定學成歸來,再看到如何把四杯水分給五個領導的心眼子測試,你也能擁有山東IP網(wǎng)友們的標準答案,從此告別“我來晚了自罰四杯”的低情商回答。
教授的內容類似,考公培訓機構也有自己的平替文學。比起市面上動輒過萬的培訓班價格,在開設公務員微專業(yè)的學校里,超過一半的學校學費都低于2000元。
“親民”的不止在價格,更有學校大開綠燈,將報名的門檻降到了大一[3][4]。當你覺得在大三上備考就已經算彎道超車、快人一步,殊不知競爭對手早在大一就卷進了學校的考公培訓班。
幸運的是,當報國無門的時候,也能安慰自己,人家是科班出身,打不過學院派倒也正常。
02
考公上岸,人生的必修課
高校爭先開設公務員微專業(yè),這招看似魔幻,但其實是不得已的自救。
近年來,多數(shù)高校的畢業(yè)去向落實率逐年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以2024年新開設公務員微專業(yè)的20所高校為例,2021年至2023年間,僅有湖北大學及天津商業(yè)大學的本科生畢業(yè)去向落實率不斷升高。更多學校面對的,是落實率一路走低的困境。
對于那些沒有選擇去向的畢業(yè)生,麥可思研究院發(fā)布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yè)報告》顯示,近四分之一的2023屆待就業(yè)本科生在準備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公開招錄考試,且五年來這一群體占畢業(yè)生總人數(shù)的比例翻了有一番多[5]。
已經畢業(yè)的人尚且都還心心念念考公,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yè)生更甚。
據(jù)智聯(lián)招聘發(fā)布的《大學生就業(yè)力調研報告》,近五屆的求職畢業(yè)生中,期望進入國家機關的人數(shù)占比不斷升高。
在2020屆,希望就職于國家機關的畢業(yè)生還只占5.6%,吸引力甚至不敵民營企業(yè),到了2024屆這一比例就躍升至14.7%,成為了畢業(yè)生心目中僅次于國有企業(yè)的第二熱門選擇。
從前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怎么就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考公高”?
一項針對中國地質大學報考公務員的畢業(yè)生調查顯示,25.15%的大學生選擇報考公務員是因為覺得工作輕松福利好[6],其次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畢竟考上公務員,吃的是公糧,工資社保公積金,一樣不會落下,與之對應的,“007”、優(yōu)化、大小周,至少好過體制外。工資雖不高,但勝在穩(wěn)定,不至于當月入過萬的犇骉卻隨時被裁,也不至于端著鐵飯碗?yún)s連飯都吃不起。
在社會地位上,公務員早已是天花板,就拿婚戀市場來說,雖然編制不通過結婚證傳播,但相親角一句“體制內”能獲得的優(yōu)先擇偶權,不亞于有車有房、年薪百萬。
家長對公務員的偏愛,也把不考公捧成為了新時代“三不孝”之首。近15%的畢業(yè)生是在父母的期望下報考公務員的[6],相較之下,純粹因為想給國家做貢獻而報考的畢業(yè)生占比并不多。
在各種buff的疊加下,考公進入體制內,成為了這屆年輕人的執(zhí)念,也成為了他們在大學乃至離開大學后依舊要上的“必修課”,畢竟對于普通人來說:
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已經是一種很奢侈的生活了。
03
公考之下,萬人陪跑
渴望“上岸成公”,端起鐵飯碗啃過后半生,年輕人擠破頭也要進入體制內這座圍城。
就這樣,公務員考試競爭愈發(fā)激烈,從近幾年來不斷飆升的國考報名人數(shù)便可見一斑。
在2025國考,共有341.6萬考生通過資格審核,平均招錄比為86:1,最終只會有3.97萬個幸運兒上岸。
其中來自中華職業(yè)教育社聯(lián)絡部的一個崗位,報錄比甚至達到了驚人的 16702:1 [7],浩浩蕩蕩的備考大軍里,陪跑是剩下一萬多人的結局。
從 2018 年起,國考的招錄比就一直大于 50:1, 意味著每年至多只有 2% 的考生能成功跨越國考這座狹窄的獨木橋。這樣的競爭直到 2025 年,沒有冷卻,反而愈演愈烈。
都知道如今的公務員是“香餑餑”,但考公上岸依舊難如登天,挑燈夜戰(zhàn)、奮力一搏所換來的,很大可能是“明年再戰(zhàn)”。
信達證券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3 年國考的最終錄取率僅為 1.5% [8],而據(jù)此前華圖教育統(tǒng)計,考生如果沒有參加專項輔導,復習 12 個月以上,國考的通過率也只有 1.41% [9]。
應屆生爭搶的上岸,更像是不切實際的奢望,我們根據(jù)學校層級隨機抽取了 12 所高校,發(fā)現(xiàn)本科畢業(yè)就能直接就職于黨政機關的,只有少數(shù)佼佼者。
相比 2021 屆,有不少學校畢業(yè)生就職于黨政機關的比例上升,但嚴峻的現(xiàn)實還是橫亙在每個學校面前, 除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其他院校 2022 屆本科生在黨政機關的就業(yè)占比均都低于 10%,二本學校更是難以突破 3%。
而高校開設公務員微專業(yè),真的能讓學生離上岸的夢想更近一步嗎?
以黑龍江大學為例,在2020年開設公務員微專業(yè)后,本科生就業(yè)落實率從2022年的86.03%升到了2023年的89.25%,同期就職于黨政機關的本科生占比也增加了1.92%[10][11]。
數(shù)據(jù)有所好轉,但這也和黑龍江大學公考報考人數(shù)的變動有一定的關系。連“不上岸包退款”的協(xié)議班都會深陷退款風波,考公輔導機構尚且打不了包票,上一門公務員微專業(yè),百分百上岸更是無法保證。
即便如此,為了不讓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淪為昂貴的沉沒成本,孔乙己們只能走上考公這場豪賭。
而從他們下定決心考公的那一刻起,人生有且僅剩一條既定軌道——考公,直至上岸。走不出泥潭,困囿于考試,更不幸的是,這條本就荊棘滿布的單行道,還標注著35歲的deadline。
原標題:不買停課!班主任被指在家長群強推醫(yī)保,當?shù)鼗貞?你不買,天天群
快資訊2024-11-05 19:04:51
原標題:東莞一民辦幼兒園暴雷,數(shù)百名孩子因此停課,當?shù)卦倩貞?10月24日,
快資訊2024-10-25 21: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