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發(fā)傳單的985教授成了B站最新頂流 無數(shù)自來水學生涌入聽課 最近,一條北京師范大學老師在教室門口發(fā)傳單的帖子,迅速火遍全網(wǎng)。 掃一眼傳單上
原標題:發(fā)傳單的985教授成了B站最新頂流 無數(shù)“自來水”學生涌入聽課
最近,一條北京師范大學老師在教室門口發(fā)傳單的帖子,迅速火遍全網(wǎng)。
掃一眼傳單上的內(nèi)容: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志新老師,正在宣傳自己B站上的“社會科學概論”課程。
賣課?引流?推廣?
有同學按照網(wǎng)址到B站搜索,彼時賬號剛剛注冊,粉絲不多。甚至因為等級和權(quán)限不夠,賬號無法上傳大文件,內(nèi)容都被拆分成了諸多小視頻,大都沒什么點擊量。
但誰也沒想到,就在一天后,和這張傳單一起,陳志新老師迅速火爆全網(wǎng),B站賬號漲粉一百四十余萬。
無數(shù)“自來水”學生涌入聽課,彈幕滿滿的“老師好”……
當有人意外“一張傳單帶來的潑天的流量”時,對于涌入賬號的“學生們”而言,其實一切不算一時興起。
圖源:央視新聞
“網(wǎng)絡課,免費的,沒有學分,沒有作業(yè),沒有問答,沒有考試,想來就來,想去就去。”
這張傳單內(nèi)容不多,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課程形式,附上一張老師自己的照片和聯(lián)系方式,甚至直接寫了手機號和微信號。
后面還不忘加一句:
“歡迎帶你的朋友、伙伴一起來,歡迎把這個聽課信息,推薦給你的室友、老鄉(xiāng)、班級同學甚至外校同學們。感謝!敬禮!”
看得出,陳老師極力想推薦自己的課程,并且希望讓更多人看到。
不過比起內(nèi)容,起初人們更好奇的問題或許是: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怎么還有以老師以自己發(fā)傳單,這種略顯笨拙的方式宣傳課程?”
面對疑問,陳老師在和網(wǎng)友的互動中直接給出答案。
他本想本學期在學校開課,但課沒排上,自己又不想浪費了這門準備了五六年的課程,就另辟蹊徑開始免費授課。
而也是在陳老師的講解中,無數(shù)人第一次接觸了解了“社會科學概論”。
一直以來,這門課的位置難免有些尷尬。
名字上,它看起來不太亮眼;內(nèi)容上,它更偏向于通識課程——
所謂“概論”更傾向于對社會科學的每種細分學科進行介紹,讓人們對社會科學各個領(lǐng)域有所了解,因而相對不精、不專,很難被某個學科的同學專門選擇。
還有一個其略“冷門”的原因是,對于老師而言,它不容易符合具體課題的方向,因此很難轉(zhuǎn)化為著作、論文等學術(shù)成果。
因而很多時候,這類課程往往被劃進“水課”范疇。
但在陳老師看來,社會科學概論,可以為學生們提供社會科學完整的介紹、廣闊的視野,以及對某些領(lǐng)域一定深度的認識,提高同學們的通識能力。
他花費數(shù)年備課,又用3個月時間,在自己辦公室內(nèi)錄制了21節(jié)課,希望和所有來聽課的同學共同學習課程。
“年輕人喜歡這種形式,我就發(fā)上去了。”
“免費的,沒有學分。想來就來,想去就去。”
不講究多復雜的話術(shù),也沒有什么套路。
這位已經(jīng)57歲的老師,似乎只是在用年輕人們能接受的方式不斷說明——
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目的,只想讓你們聽一聽。
好在,意料之外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有學生將傳單傳上社交平臺,許多學生和網(wǎng)友得知消息后,都加入了這場線上接力,幫老師在線宣傳。
圖源:北師大校園圈
一時間,來自天南海北,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學生”趕來學習訂閱課程。
賬號一夜?jié)q粉19萬,10000人在線聽課;
有人凌晨2點半點開賬號,發(fā)現(xiàn)第一講還有1000多人在線看,第二講有741個人正在看……
流量來得猝不及防,陳志新老師驚喜之余更多感到壓力,他謝絕所有采訪:
“我成了最能拒絕人的老師。”
和對他本人的關(guān)注和討論相比,更重要的事,或許從來都是課程本身。
點開視頻課程,齊刷刷的“老師好”彈幕中,時不時夾雜著“xxx大學學生前來報到”的字樣。
面對初來乍到的學生們,陳老師坦言,不論是一門課,還是一個人,都會面臨“專”與“博”之間的矛盾。
第一講介紹了課程的內(nèi)容,要傳授社會科學領(lǐng)域的各個學科的專門知識,并且用整體的視角將它們進行串聯(lián)。
如果每個領(lǐng)域只是點到為止,泛泛而談,就會使得自己沒有缺乏長處,也沒有立身的依靠。
但僅對一個領(lǐng)域過于熟稔,對其他事情一問三不知,往往又會自己喪失了整體視野,同時也喪失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這門課希望既博,又專。
既要有整體大視野,又要避免在每個領(lǐng)域泛泛而談,因此到了第二節(jié)課,陳老師仍不急于講授知識,而是聊起了讀書。
“一門課程,無論內(nèi)容如何豐富;一名老師,無論水平如何高超;一位學生,無論上過多少門與社會科學相關(guān)的課程,都不能說他真正擁有了社會科學素養(yǎng)。”
雖然課程有價值,但真正的價值,永遠在于每個學習者之中——
所以與其說,是要宣傳這門課程,不如說他更希望告訴同學們:
聽課只是手段,將知識內(nèi)化于心才有意義。
一路聽下來,課程中既涉及社會科學傳統(tǒng)領(lǐng)域,如自然科學、哲學、美學、宗教學、社會學、政治、文學、歷史,也有目前前沿研究方向,比如人工智能。
每一個領(lǐng)域細分為若干小問題。
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講解,陳老師將每個領(lǐng)域掰開、揉碎。
他講解時沒有過多辭藻包裝,遇到關(guān)鍵部分,他會站起身來,強調(diào)重點。
整個講課過程中,看得出來對于網(wǎng)絡和電子設備,其實陳老師并不太熟悉。
錄課工具就是一部手機,剛上傳時,他甚至不會講課程排列目錄、做成合輯。
但課程爆火后,他會仔細看網(wǎng)友們的各種留言、建議,并一一回復,學著調(diào)整:
“忠言萬金!”
“很快就改!”
增加字母、排列順序、修改標題,都只為讓同學們聽課時更方便、清晰。
不同高校就讀的學生,在這里汲取知識。
曾經(jīng)沒有考入理想大學的中年人,在這里堅持學習。
師范專業(yè)、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在這里找回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和夢想。
“干貨與知識本已足夠扎實,但陳老師的視頻中更有超越知識的部分。”
“真心實意,盡我所能。”
正如《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說的:“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在你喜歡的環(huán)境里生活,自己寧靜致遠,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嗎?……
我看這取決于你怎樣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你對社會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們似乎對這些話并不陌生:
有人抱怨“這世界糟透了”,有人說“很遺憾教書已不是老師最重要的事”,也有人講“大學離我們心目中的模樣越來越遠”……
相關(guān)消息中,亦不乏諸多績效考核要求、非升即走的模式,壓在老師們身上,使得“教學”這件事變得不再那么純粹。
好在,還有如陳老師一樣的人們,“不忘教育初心,在名利場寫詩”。
在抖音,70多歲的退休女教師楊維云,直播教網(wǎng)友們拼音和識字。
在她的直播間里,有一大群“特殊”的學生,不識字的中老年女性——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文盲人口較2010年減少了大約1690.64萬人,文盲率從4.08%下降至2.67%。但是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仍有3775萬人,而女性占其中的75%。
這些幼年時沒能正常接受教育的女性,即便萌發(fā)了想要學習的心思,往往也囿于生活瑣事和家庭責任,很難得償所愿。
楊維云給她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課堂,如今她最大的學生81歲,其次還有72歲、71歲,60多歲的老人也有很多。
不為收入,不為名氣,退休后“發(fā)揮余熱”,只為保持那份教書育人的熱忱。
她說,想趁自己還有余力,抓緊時間“把直播(教學)這件事做好。”
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師黃燈,幾年前耗費巨大心力撰寫《我的二本學生》。
畢業(yè)后進入二本院校工作的黃燈老師,本想復刻前輩的晉升道路——多發(fā)論文,多出成果,進入更好的學校任職。
但看到學生的情況,她改變了想法。
她開始調(diào)查和訪問自己學生的家庭,尋找他們背后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內(nèi)心,將這一“模糊的群體”托舉到人們視野中。
在許多日常敘事和討論中,我們似乎總習慣問: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
耗費心血發(fā)傳單請學生聽一門沒開成的“水課”;退休“頤養(yǎng)天年”的時光里,給網(wǎng)絡另一端的大齡學生“掃盲”;關(guān)注“被模糊的邊緣群體”,將他們的困境托舉到大眾視野中……
課程爆火后,網(wǎng)絡上也不乏質(zhì)疑:質(zhì)疑課程內(nèi)容的有,質(zhì)疑老師宣傳方式的也有。
課程播放量到第二集就已經(jīng)斷崖式下跌
有人給出答案說:
是他們的事跡和所做的工作,讓我們看到教育、人生的意義,看到忙忙碌碌而又毫無目的的世界中,還有一份值得我們感受的細膩瞬間。
但其實,這一切或許可以用一個故事更簡單概括——
退潮后一片狼藉的海灘上,小男孩撿起小魚拋向大海,“水洼里的小魚成百上千,你救不完的。”路過的人對小男孩說。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那你為什么還撿,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
時間回到2024年1月1日深夜,陳志新老師在辦公室中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課程錄制。
到3月24日,所有課程錄制完畢,他在鏡頭前說下最后一句話:
“謝謝同學們一路的陪伴,同學們,再見。”
彼時,這門課只有幾百的播放量,如今,評論區(qū)和彈幕擠滿了來上課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任職的北師大,?;帐且恢荒捐I。
它是中國古代用以警眾的響器,后來也被賦予了宣揚教化、傳播智慧的含義:“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賢人敲響木鐸,召喚人們來聆聽知識、教誨法令。
上萬粉絲、百萬播放,是“桃李滿天下”的具象化,敲響這只電子木鐸的,不是流量和營銷本身,是“為人師”的精神。
正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所說的那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