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教育最最最忌諱的 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雞娃 前兩天,搞教育的朋友講了一件趣事: 他發(fā)現(xiàn)5歲的女兒舉止反常:吃完飯就往沙發(fā)上一歪,拿個
原標題:教育最最最忌諱的 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雞娃
前兩天,搞教育的朋友講了一件趣事:
他發(fā)現(xiàn)5歲的女兒“舉止反常”:吃完飯就往沙發(fā)上一歪,拿個ipad開玩。
他一時很費解,孩子啥時候有這么個習慣的?
思索片刻,才想到,這不就自己下班回家后“常規(guī)動作”嗎:往沙發(fā)上一躺刷手機。
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后,他感慨道:
“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很善于模仿父母,但沒曾想會到這種程度,有時候自己無意識的動作,都會被孩子學了去,以后更不敢大意了。”
教育界常說一句話: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孩子身上的許多問題,映照出的是父母身上的問題。
這話一點不假。
01
教育最忌諱的
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勁
我們身邊經(jīng)常有這樣一類家長:
打麻將成癮,一邊叫著“發(fā)財,胡了”,一邊催促孩子“好好做作業(yè),將來考個好大學!”
手機不離手,游戲玩得眉飛色舞,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
這樣的家長可太多了,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壞習慣,但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
央視曾拍過一個教育短片,叫《聽,孩子們在說》,里面有一段就是: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在打游戲,媽媽沉迷電視劇,對孩子的需求熟視無睹。
女兒只好抱著自己的玩具,小聲嘀咕:
“你們要我好好學,但是你們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難怪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說,中國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長。
“我總覺得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
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后把責任說成社會問題、教育問題,其實這種抱怨里面相當大的比例藏著推卸責任的部分。”
確實,教育最忌諱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勁。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視頻,一個6歲的小男孩帶著哭腔控訴自己的爸爸:
“天天就知道讓我學習,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學習。”
“你老玩你手機上的游戲,還不讓我玩。”
孩子雖小,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部都會被他捕捉到。
如果父母沒有以身作則,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那再怎么要求孩子,通常都很難起作用,反而還會引發(fā)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02
孩子成長路上
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一個孩子學到的絕大多數(shù)東西都來源于他的父母與家庭。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
在綜藝《超腦少年》節(jié)目中,有一位學霸爸爸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籍,就是“把自己玩游戲的時間擠給孩子,孩子學多少,自己就學多少”。
安徽理科學霸董吉洋也曾說:
“偶爾我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guān)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言傳身教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耳提面命。
山東有一個“學霸村”。
不足500戶的小村莊,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碩士,100多個本科,每家每戶都有大學生。
這里的父輩都是農(nóng)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們都給了孩子非常好的學習氛圍。
村里一位女博士的爸爸,每天一有空就習慣性地拿起報紙認真閱讀,20年如一日。
爸爸對知識的重視,潛移默化影響著女兒。女兒憑借對知識的渴望,一路走出家鄉(xiāng)。
童話大師鄭淵潔說過這樣一句話: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效果非常好。”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作文寫得好,說話出口成章。
背后一定有父母在帶他看書閱讀,感受大自然,提高他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喜歡體育,熱愛運動。
背后一定有父母帶他一起鍛煉,晨跑、爬山、騎車,在一次次酣暢淋漓中得到鼓勵;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教育孩子,不能光說不練,總要有行動,做出榜樣。
只有父母不斷進步,孩子才會變得優(yōu)秀。
03
教育孩子的王道
是執(zhí)著地栽培自己
浙江寧波有位爸爸,為了激發(fā)六年級的女兒對古文的興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時間,將父女倆最愛的動畫片《千與千尋》改寫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
看到爸爸寫古文,女孩也躍躍欲試,自己用古文寫了篇《夏》,文筆相當不錯。
說起女兒的成績,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傳身教。
只要孩子在家,他就會盡量不看電視,如果看也會看一些紀錄片和經(jīng)典的動漫作品。
從小到大,父女倆每天晚上都會一起“學習”,孩子在書房寫作業(yè),他就會安靜地坐在邊上看書。
在他看來,這并不是為了監(jiān)督,而是陪伴。
不禁想起文豪托爾斯泰的一段話: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當我們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獲得積極向上的影響。
三等的父母發(fā)脾氣,二等的父母講道理,而一等的父母會做好自己。
很多時候,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媽媽這樣定規(guī)矩,孩子最有自控力》里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次,一個老同學來找作者何艷娟求助:
之前工作忙,孩子一直丟給公婆帶。
現(xiàn)在兒子15歲了,成天就想著上網(wǎng)打游戲,軟硬兼施也無濟于事,一打他就離家出走。
何艷娟犯了難,孩子已經(jīng)過了最佳教育期,改變的希望其實很渺茫。
所以,她只好無奈坦白,自己沒啥好辦法,最多建議父母多花時間陪陪孩子。
然而一年后,這位家長卻找她報喜,說兒子考上了重點中學。
何艷娟覺得不可思議,趕忙詢問是怎么做到的。
她說,她聽從了建議,放下事業(yè),開始全職陪伴孩子。
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沒閑著,重拾了大學課本,考下了注冊會計師證書。
媽媽的努力被兒子看在眼里,兒子也開始發(fā)奮學習。
用孩子的話說就是:
我不想人家說我不配做我媽的兒子。
想要孩子變成什么樣,父母要先努力靠近那個樣子:
如果想讓孩子看書,我們就要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捧起書看;
如果想讓孩子懂禮貌,我們得先學會不吼不叫;
如果想教給孩子一個道理,我們要自己先去實踐。
托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懂得學習和反思,做好孩子的領(lǐng)路人。
原標題:武大雷軍班100%具備保研資格 配備最優(yōu)師資力量,實行小班教學 據(jù)武漢
快資訊2024-04-11 17:05:21
原標題:盤點!OSSD課程申請全球TOP大學有哪些優(yōu)勢? OSSD全稱為Ontario Secondary
快資訊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