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自己都戒不掉的手機 憑啥不讓孩子碰? 昨天晚上,閨蜜和兒子大吵一架,差點沒把家給掀了。 起因是看到兒子成績下降,閨蜜苦口婆心地勸說,
原標題:自己都戒不掉的手機 憑啥不讓孩子碰?
昨天晚上,閨蜜和兒子大吵一架,差點沒把家給掀了。
起因是看到兒子成績下降,閨蜜苦口婆心地勸說,兒子卻一直盯著手機,“嗯”“哦”地回應,把閨蜜氣得不輕,直接收走了他的手機。
兒子瞬間暴走:
憑什么你和爸爸都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行?
你要是不把手機還給我,我就不去上學了!
閨蜜告訴我,面對沉迷手機的孩子,她覺得心力交瘁。
我理解閨蜜的感受,但也提醒她,一言不合就收走孩子手機的粗暴行為,萬萬不可。
手機不僅是娛樂的工具,也是連接外界的通道和學習知識的利器。
當孩子玩手機時,父母的態(tài)度,對孩子是有很大影響的。
1
孩子玩手機
并不等于“不自律”
我的同事就曾經(jīng)奪過孩子的手機,一把摔碎,以為可以斷絕孩子的念想。
在他看來,損失一千多元并不心疼,只要能把孩子對學習的注意力抓回來,就非常值得。
誰知,沒了手機,孩子就像丟了魂兒一樣,每天都悶悶不樂。
并且,班級作業(yè)沒有及時打卡,重要通知也錯過好幾次,很長時間都不再和同學說話,親子關(guān)系降至冰點。
如果遇到情緒沖動的孩子,父母的粗暴制止或許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14歲男孩因為父親多說了幾句“不要玩手機”,就拿刀猛砍自己的左手腕,刀刀見骨;
10歲男孩因為家人制止他玩手機,情緒激動之下,竟直接打開六樓的窗戶,跳樓自殺……
心理學上有個 “禁果效應”,說的是一件事情越是禁止,人們的好奇心會越重,越是得不到,就越會想辦法得到。
孩子對手機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原本覺得沒什么,偶爾玩玩就好,但遭到父母強硬禁止,就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
要么借同學的手機,躲起來玩;要么和父母斗智斗勇,變著花樣玩手機。
兒童媒體專家薩拉·德威特說過:
電子產(chǎn)品已經(jīng)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能夠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有所互動……對孩子具有正面影響。
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一點,或者被擔憂沖昏了頭腦,孩子就永遠不會明白使用它們的原因和方法。
當前社會,孩子需要使用手機、電腦和平板等電子產(chǎn)品來上網(wǎng)課、查資料和開展社交等。
他們拿起手機,并不代表不自律。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家長才能放下焦慮,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
2
孩子手機上癮
離不開家長的推波助瀾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很多孩子確實沉迷手機,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一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35%的小學生擁有手機,11%以上的孩子有手機依賴現(xiàn)象。
而在中學生群體中,這個占比分別超過70%和23%,換句話說,差不多每五個孩子中間,就有一個孩子沉迷手機。
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視力大幅減弱,成績急速下滑,以及情緒嚴重失控,實在令人擔心。
很多家長怎么都想不明白,小小一方屏幕,為何對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讓他們廢寢忘食,無心學習,對現(xiàn)實世界的美好置若罔聞。
殊不知,最根本的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如果父母經(jīng)常玩手機,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對手機無法自拔;
當他們感到無助和困惑,向父母求助,卻換來冷漠和忽視,就會轉(zhuǎn)頭從手機中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
記得有一次,我?guī)Ш⒆尤ス珗@玩,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一人抱著一部手機,玩得津津有味。
孩子在草地上快速奔跑,不斷呼喊父母,希望引起他們的關(guān)注,結(jié)果父母連頭都沒抬一下。
后來,為了專心看手機,他們干脆塞給孩子一個平板電腦,讓他玩游戲。
大好的春光就在眼前,活潑的孩子就在身邊,父母卻一頭扎進手機的世界,給孩子做了最錯誤的示范,也切斷了親子溝通的橋梁,何其遺憾??!
父母的樣子,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缺失的陪伴,孩子就從手機里找尋;父母吝嗇地欣賞,孩子就從手機里獲取。
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個個只愿對著手機笑,沒了手機就哭的孩子。
3
智慧引導孩子
讓成長觸手可及
托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要解開孩子沉迷手機的難題,讓手機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助推器,父母可以從下面三個角色來努力。
第一,關(guān)注者:看看孩子在玩什么。
德州理工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小老虎丹尼爾》這檔節(jié)目能促進孩子們的情感發(fā)育,當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節(jié)目,教育效果最佳。
反之,如果只是孩子看節(jié)目,或者父母跟著看但不和孩子討論,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父母參與孩子的生活,和孩子多互動,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幫助,放在電子產(chǎn)品上也一樣。
與其制止孩子玩手機,不如看看孩子到底在看什么內(nèi)容,引導孩子用手機玩益智游戲、看紀錄片、查資料,等等。
父母給予孩子關(guān)注,和孩子多交流,就能拉近彼此距離,將對抗變成合作,防止孩子沉迷手機。
第二,引導者:教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看手機時間太長,會影響視力發(fā)育。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父母要做好引導,提醒孩子勞逸結(jié)合,遵循“20-20-20”的原則來預防近視。
具體說來,就是每20分鐘就要將視線轉(zhuǎn)向遠處至少20英尺(約6米)的地方,并保持至少20秒時間。
當孩子懂得合理使用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控制,才能真正有益于自己身心的健康成長。
第三,陪伴者:適當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認為,只有手機里的世界最好玩,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帶領他們發(fā)現(xiàn)屏幕外的精彩世界。
因此,父母可以陪著發(fā)掘生活里的小樂趣,從而轉(zhuǎn)移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
比如,帶著孩子出門走走,或者定期開展家庭閱讀會,將每一個尋常的日子都填滿溫馨和歡樂。
當孩子發(fā)現(xiàn),世界原來很大,自然如此美好,生活遠比自己想象得更豐富多彩,就能慢慢擺脫對手機的依賴,活出朝氣蓬勃的人生。
4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張我很喜歡的圖片。
在一輛地鐵里,母親和孩子各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
有人問這位母親:你是怎樣勸說孩子去閱讀而不是去看各種電子設備的呢?
母親淺淺一笑,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最好的家教,永遠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一個愛看書的媽媽,身邊通常有個愛看書的孩子;
一個志存高遠的爸爸,很大概率能影響孩子成為堅定勇敢的大人。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