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玻璃心子女頻現(xiàn):歸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近日,一則女兒離家出走的新聞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2月14日傍晚5點多,凝凝(化名)和馮女士吵了一架
原標題:“玻璃心”子女頻現(xiàn):歸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近日,一則女兒離家出走的新聞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2月14日傍晚5點多,凝凝(化名)和馮女士吵了一架后,從浙江海寧的家中離開,這一走竟是三天三夜。好在女兒已安全找到。
近年來,子女和家長鬧矛盾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是干傻事的新聞層出不窮。“因上學遲到與父母爭吵離家出走,少年從響水一路走到濱海”“兒子因不愿意父母為他購買新衣服,與父母發(fā)爭執(zhí),賭氣離家出走”“和父母吵架,少年離家出走欲上山修道”……
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無論是子女的舉動,還是原因,都不能被他們所理解和接受。有些子女的行為確實“過火”,理由也是“奇葩”,但是我們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子女,家長也該對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反思家庭教育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查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子女們敏感而易碎的“玻璃心”。這樣才能找準“病根”,對癥下藥,治愈父母和子女的“矛盾病”,治愈子女們的“玻璃心”。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也是最直接的老師,所以,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家長的自身原因,以及“年紀代溝”的存在,很多家庭教育存在著缺陷和不足。比如,有些家長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或時間不夠,直接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些家長因為性格脾氣和管理方式不同,出現(xiàn)了“恐嚇式教育”和“溺愛式教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家庭教育的“錯位”。
無論是“缺席”還是兩種“錯位”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合格的家庭教育,這也是造成子女“玻璃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在這種有缺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和子女不能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即使有了矛盾,雙方也互不知曉,知曉后也不能妥善化解,最終是“父母不知曉子女的心思,子女也不明白父母的苦心”。
家庭教育要做到“經常性”。所謂的“經常性”是和“間斷性”相對的,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長久缺席,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應該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這一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深入子女心;教育要做到“平等性”。很多“玻璃心”子女,或是生活在優(yōu)越感十足的溺愛環(huán)境下,或是生活在自卑感充斥的恐嚇環(huán)境下,單向的教育思維讓子女變得脆弱,一旦發(fā)生“不如意”,就容易走極端,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平等,包括對人對事,這樣才能學會包容和堅強。
希望各位家長能認真扮演好自己“家庭教師”的角色,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發(fā)展,杜絕“玻璃心”,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和人生。(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