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從《狗十三》看成長期時如何與成人世界相處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成長在中國家庭的孩子,多數(shù)都曾聽過類似的教誨。隨
原標題:從《狗十三》看成長期時如何與成人世界相處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成長在中國家庭的孩子,多數(shù)都曾聽過類似的“教誨”。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似乎更能感悟到那句話——成長是一段和社會妥協(xié)的過程。《狗十三》這部片子,把社會縮小在限定的家庭領域中,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反應在家庭的“馴化”下,孩子是如何在成長中向現(xiàn)實和社會妥協(xié)的。
對抗 | 青春期少女的倔強
電影開始主人公李玩戴著牙箍出現(xiàn)??此埔粋€沒有任何情節(jié)性的鏡頭,實則奠定了整部片子的主題:成長就像被束縛的牙齒一樣,本無病無災,想怎么長是它的自由,可偏偏有人干預了,強行把它們變成“完美”的樣子。
13歲的少女李玩因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再婚生下弟弟。如何接受后媽和弟弟,如何讓爸爸能夠真正理解和關心自己,李玩從頭到尾都充滿疑惑。
爸爸擅自給李玩改興趣
李玩酷愛物理,喜歡思考“世界上有沒有平行宇宙”。爸爸卻擔心她偏科,當著老師的面責備她,并擅自把她的興趣小組從物理改成英語。
青春期的李玩是倔強而自我的,她用無言對抗爸爸的擅自主張。為了討好女兒,爸爸送了她一只小狗。于李玩而言,這是一份代表著父親歉意的禮物,她起初并不喜歡。漸漸的和小狗建立了感情后,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李玩找不到愛因斯坦回家大哭
愛因斯坦不幸丟失,李玩滿街尋找,撕心裂肺的哭泣,甚至借酒消愁直至深夜。當爺爺擔心她著涼勸她早點回家時,她卻一氣之下把爺爺推倒。
李玩一氣之下把爺爺推到
李玩第二次晚歸是在家人集體欺騙她之后。為了讓李玩“消停”,后媽出主意買了一條長相和愛因斯坦相似的狗,說狗找到了。
還在上課期間的李玩聽到消息興奮地跑回家,卻發(fā)現(xiàn)那并不是她的愛因斯坦。而一向向著她的堂姐李堂也選擇在這時候站在大人的一邊:“愛因斯坦可能真的是在外面弄臟了……說不定就是不認得了。”她感受到的是整個家庭對她,以及她所愛之物的不負責。
李玩再次打開家門時,迎接她的不再是一只乖巧溫順的小狗。她生氣又憤怒,她的世界中是青春期視角下對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家長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她甚至是失望的。
妥協(xié) | 與成人世界相處
李玩的倔強因為爸爸的一頓“毒打”被抹平。正如她的朋友高放所言:“這樣的事情以后還多著呢。”之后,李玩的生活中,同樣的場景循環(huán)上映,只是,她的態(tài)度和以前截然不同。
毒打之后,李玩如爸爸所愿“成長了”:她開始關心爺爺?shù)娘嬍辰】?試著接受假的愛因斯坦,主動遛狗;強忍著喝下“難以下咽”的牛奶;英語考了全年級第一。
李玩偶遇走失的愛因斯坦
即便再一次偶遇當初走失的愛因斯坦,她也會道一聲“對不起”,決絕地轉身離開,然后獨自哭泣。“我剛才好怕它認出我撲過來”,內心的語言卻是:愛因斯坦跟著我不會好過,或許現(xiàn)在它是最幸福的。
李玩的成長伴隨著妥協(xié),而妥協(xié)從一句“謝謝”開始。
當她獲得省級物理獎時,爸爸提出可以滿足她一切要求,而李玩最想做的是去看看“愛因斯坦”。然而得知“愛因斯坦”去世后,李玩仍對爸爸說了一聲“謝謝”??梢钥隙ǖ恼f,這不是由衷的感謝,而是慶幸爸爸沒有把它送去狗肉店。
李玩面對紅燒狗肉無奈地說謝謝
在飯局上,李玩應爸爸的要求和生意伙伴喝酒,一口氣見底,面對別人特意為她點的特色菜“紅燒狗肉”,李玩在內心掙扎后,仍然得說一句:“謝謝叔叔”,然后大口吃下去了。在爸爸眼里,這是給他“長臉”。
謝謝的背后,李玩似乎并不那么心甘情愿。只是,她知道,那是與大人們相處最為“恰當”的方式。
背后 | 簡單粗放的家庭教育
對抗與妥協(xié)是孩子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下塑造的結果。
片子中家庭教育的主角是爸爸。這里的爸爸并不是臉譜式的刻畫,中年男性的復雜和無奈展現(xiàn)的淋漓精致。我們無法判定影片中的父親究竟是好是壞,單就教育子女而言,的確不稱職。
“你爸,不是個好爸,不是好爸”,在無法為女兒提供完整的成長環(huán)境的情況下,爸爸心里對女兒有著許許多多愧疚,他想給女兒他所能及的一切,用“物質”彌補對她的虧欠。即便是對李玩大發(fā)脾氣的那一次,爸爸的責問仍然是:“你說,你想要啥?你要星星你爸搬個梯子給你摘去。”
李玩被爸爸“教育”
只是父親不懂,李玩缺少的是理解與陪伴。即便父親再想彌補她,也抵不過“等爸這陣忙過去,帶你……”的承若帶給她的期待,與食言后帶給她失望;更抵不過一句“我走了”,讓她的安全感無處安放。
看了父親的表現(xiàn),我們更能理解李玩為何那么在乎愛因斯坦。與其說李玩因為丟了狗傷心,不如說因為丟了心里那份寄托而失落。而李玩對于愛因斯坦的情感投入,又何嘗不是對于家庭缺失的愛的補償呢?
其實,從她問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可知,在李玩心里,他對于父親的教育持有懷疑態(tài)度。這一點從幾件小事中不難看出:當?shù)艿苷`傷奶奶,爸爸不但沒有責備,反而耐心哄他,理由是“娃小不懂事”,李玩則堅決認為"應該讓他跟奶奶道歉;爸爸答應帶她去看天文展,卻臨時帶她和弟弟跟領導吃飯,弟弟嚷著去公園,爸爸騙說吃完再去公園,李玩則認為“不應該用一個謊言彌補另一個謊言。”
影片中多次強調一句臺詞“俺娃乖得很”,從大人的角度看,學習好、聽話、為家長長臉的孩子就是他們眼里的驕傲,稍有所逾越,就成了“碎女子”“不懂事”。
弟弟學滑冰
李玩如此,弟弟也如此。影片最后,弟弟學習滑冰的鏡頭出現(xiàn)。他在冰上不斷跌倒,一次次伸出手,卻只能得到冷漠的回應和空洞的鼓勵。李玩看在眼里,弟弟確實會成長,就像她也確實得到了“成長”一樣。
影片落幕,不禁感嘆,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在中國式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我們對成長在社會中大人世界的無奈,和家庭教育下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謂的“乖巧”深有體會。只是,多少人會反思,這種被“遺傳”的教育,其實是被隱喻的傷害,更是成長路上強加在無數(shù)孩子身上的循環(huán)悲劇。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