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上財校長稱博士生像乞丐一樣在研究 一席話扯下博士生的遮羞布 很多人覺得博士生屬于稀有人才,必然是被學校以及工作單位捧在手心里的,薪
原標題:上財校長稱博士生像乞丐一樣在研究 一席話扯下博士生的“遮羞布”
很多人覺得博士生屬于“稀有人才”,必然是被學校以及工作單位捧在手心里的,薪資福利待遇自然是最好的,所以很多學生都向往自己能夠登上學術的高峰,站在精英人才的隊伍中。
但是博士生的光環(huán)太耀眼,以致于掩蓋了他們背后的艱辛,先不論培養(yǎng)的周期比較長,不是一般家庭能夠堅持下來的,就算畢了業(yè)之后,走入科研崗位后,薪資福利待遇也遠沒有人們印象里的那么好,這一點上財校長更是直言不諱,一席話直接扯下了博士生的“遮羞布”。
“像乞丐一樣做研究”,上財校長的話很難聽,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提到博士生,肯定有很多人覺得他們是“拿工資學習”的人,每個月的補助就夠他們的開銷了,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有什么經(jīng)濟負擔。
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上財劉校長就在一場經(jīng)濟學家論壇上直言不諱,他表示“我國40萬博士生,他們正在像乞丐一樣地研究和工作。希望能夠增加博士生的收入,讓他們達到月入過萬,也能讓他們安心做研究。”
這樣一句不怎么好聽的話,卻真真實實地揭示了博士生的現(xiàn)狀,與“博士生”光環(huán)不相匹配的就是他們的收入,在人們印象里拿高薪的博士生,現(xiàn)實生活中卻過得捉襟見肘。
在讀博期間學生確實是有補助的,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補貼是在1000-1500元之間,而科研項目的補貼就不確定了,這要看導師的能力以及項目獲批的基金,從500-3000元不等。
除了每月的補貼之外,還會有一年1-2次的獎金評選,但是這也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還有就是發(fā)表高質量論文會獲得一些補助,但這兩點都需要學生有極強的能力,否則也是拿不到的。
所以綜合算下來,一名博士生在校期間的月收入也就3000多元,還需要肩負著很多的科研任務,明明是教育塔尖上的人才,收入?yún)s如此少,可不就是像打發(fā)乞丐一樣嗎?
本身讀博的成長周期就比較長,很多學生都是拖家?guī)Э诘刈x博,每個月拿著這樣低的收入,很多人都負擔不起家庭開支,還得想辦法解決溫飽問題,那誰還有心思去做研究呢?
另外看著那些明星藝人日進斗金,反而是科研人員收入很低,這樣的心理落差也讓人不悅,所以才會有了提升博士生以及科研人員待遇的呼聲。
培養(yǎng)一名博士不容易,理應得到更好的待遇,這樣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雖說現(xiàn)在大學生人數(shù)在逐年增加,但博士生依然是鳳毛麟角的,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并不容易,所以對于學校和家庭來說,能培養(yǎng)出一名能力強勁的博士生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事情。
而且除非是某些“水博”,否則大部分博士生都成為了該行業(yè)的高端人才,他們的學識與能力對于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也正是因為這些高端人才的加入,才能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所以給予他們更好的待遇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現(xiàn)在也有很多地區(qū)和企業(yè),看到了高學歷者背后的潛能,制定了各種“人才引進”計劃,幫助他們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但是讀博期間的學生卻依然要經(jīng)歷磋磨,他們只能咬牙堅持到畢業(yè),這樣才能有機會收回“成本”。
人才流失的話題我們一提再提,不就是為了能夠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嗎?給予博士生更好的待遇,幫助他們度過艱難期,否則很多人因為經(jīng)濟壓力太大而半途而廢豈不是太可惜了?留住人才說的不僅是畢業(yè)后就業(yè)的待遇,讀博期間的學生也應該得到重視。
提高博士生的待遇,不是光靠嘴說的,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
其實在博士生待遇問題上面,學校也是想盡辦法為學生爭取最大的福利,但只靠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學校想給學生更多的補貼,但奈何有心無力。
所以提高博士生的待遇,不能只將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比如教育部門提高對博士生的補貼政策,地方和學校也可以在補貼方面多向博士生傾斜,選擇一個適中的補貼金額,保證博士生的正常生活。
另外學校方面也要讓補貼制度更加公平公正公開,讓人才能夠在透明的環(huán)境中成長,讓學生獲得他們應得的補貼,而不是層層克扣,讓原本應該進入自己腰包的收入,流入那些領導、導師的口袋里,強化監(jiān)督和管理制度,才能讓博士生看到未來的希望。
【筆者寄語】劉校長的一席話,聽上去是不中聽的,但說得卻十分中肯,打開了無數(shù)博士生的“話匣子”,待遇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博士生心中的痛,希望劉校長的直言不諱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給予博士生應有的待遇,讓他們安心做研究。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