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什么是哈佛通識教育 壹:什么是哈佛通識教育?在哈佛,學生們除了需要進行特定專業(yè)領域的訓練,還需要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等多個領
原標題:什么是哈佛“通識教育”
壹:什么是哈佛“通識教育”?在哈佛,學生們除了需要進行特定專業(yè)領域的訓練,還需要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等多個領域接受通識教育。按照現(xiàn)有方案,學生們要在八個通識教育的模塊中各選擇一門課程來拓寬智識,同時從超過四十個院系中選擇一個專業(yè)方向進行深入學習。從課程量來看,學生們通常約有一半的專業(yè)方向課程、四分之一的通識教育項目課程以及四分之一的自選課程。因此每個學生的課程都很個性化,唯一一門所有學生都必修的課程是為期一學期的寫作課(盡管不同院系對于學生畢業(yè)還要求其他一些必修課)。哈佛的原則是,不管學生的教學方案是什么,他們都要學習批判性地閱讀、寫作和思考這些任何事業(yè)都需要的重要技能 。
簡要來說,哈佛致力于為學生提供一種跨越不同學科領域的開闊視角,同時又滿足學生在一個領域內(nèi)專注和深入研究的需要,這是所謂通識教育的本質(zhì)精神。
貳:哈佛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一直以來,哈佛要求學生選擇一系列自身專業(yè)之外的課程來保證他們的本科教育涵蓋了全面廣泛的主題和方法。21世紀初開始實行的通識教育項目明確要求“將通識教育——在自由探究精神指導下施行的,本身就具有意義的教育——與學生畢業(yè)后將要面對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
這一項目不僅統(tǒng)一了哈佛既往的教育要求和學生的教育需求,也給師生提供了跨越傳統(tǒng)院系界限的教學方式。哈佛設計的通識教育課程有四個主要目標,從這些目標可以看出,哈佛通識教育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即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1、為學生作為公民參與本地、本國乃至國際事務做好準備
公民參與意味著參與公共生活。哈佛認為他們應該設法在大學生活,特別是通識教育課程中,激勵學生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上積極地進行公民參與。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生需要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動了地方、國家和全球的變革,這一力量包括塑造了社區(qū)和身份的多元文化,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機構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需要認識到,在當今,與公民身份伴隨而來的是地方與世界、國內(nèi)與國際等不同層面的責任。哈佛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美國公民,但無論他們是美國公民還是國際學生,哈佛都應該幫助他們樹立對美國的歷史、制度和價值觀的兼具批判和公平的理解,并在不斷變化的全球背景下對這些制度和價值觀的地位有一個批判性的評價?;诖耍鹪O計了一系列相關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對自身公民參與的認識和能力。
2、教會學生理解他們是文化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參與者
學生應該了解文化沖突中的利害關系。他們需要認識到跨文化協(xié)商存在相當大的困難,但他們也要看到那些看似對立的文化其實衍生于同一傳統(tǒng),而且還要理解盡管它們存在差異,但卻能夠彼此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學生們也應該知道如何去“讀”懂文化和審美的表達。了解學生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有關的歷史、宗教和思想能夠幫助學生們認識到他們所居住的這個充滿信仰和實踐的世界的偶然性,認識到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們的傳統(tǒng)與其他傳統(tǒng)是存在關聯(lián)的。熟悉過去和現(xiàn)在的文化動態(tài)對于學生成功駕馭當今世界是至關重要的。
3、使學生能夠批判和建設地應對變化
學生需要了解在現(xiàn)代生活中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變化和轉(zhuǎn)變,這不僅能幫助他們作為公民代表做出明智的決定,還是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生活有所管控。當今也許沒有任何一個領域能夠像科技一樣發(fā)揮如此強大的變革效應,通識教育是幫助學生們熟悉這些領域的重要概念和問題的方式之一,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自己遇到的社會、個人和道德問題??焖僮兓彩钱敶?、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的一個特征,我們的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學生們接受的傳統(tǒng)課程卻讓他們誤以為他們當下對世界的認知能夠完全符合他們未來參與政治、社會經(jīng)濟和技術領域的要求。哈佛希望通過通識教育后學生離校時所具有的能力素質(zhì)能夠與世界發(fā)展的速度相匹配。
4、培養(yǎng)學生在倫理道德維度上對自身言行的理解能力
通識教育不僅僅應當簡單地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技能和技術,它還應當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使用它們會產(chǎn)生什么倫理后果。在某種程度上,倫理意識是在幫助學生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并學會如何理性保護自我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學生們應當接觸在世界歷史上曾經(jīng)塑造過他人生活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樣他們就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準則來指導自己,這也有助于倫理意識的實現(xiàn)。比如,學生應該能夠自覺而有意識地將哈佛的原則付諸于行動而不僅僅是爛熟于心。此外,他們還應該更深入地了解其他他們可能不太贊同的信仰體系,他們應該看到,價值觀沖突的起因有多種,包括文化差異、宗教差異、社會經(jīng)濟差異以及科技發(fā)展的影響。
叁:哈佛通識教育的改革根據(jù)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GERC)在最終報告中的建議,藝術人文教授(FAS faculty)于2016年3月通過了一系列對于哈佛學生的新要求,并將于2019年秋季開始實施。
哈佛通識教育課程的新要求
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哈佛大學即將開展全新的通識教育計劃。哈佛大學的新通識教育規(guī)定,學生需要滿足三方面要求:通識教育課程要求(the 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分類課程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和定量分析課程要求(the Quantitative Facility requirement)。
其中,在通識教育課程要求中,學生必須在以下四個領域里各修一門通識教育課:美學與文化;倫理與公民;歷史、社會和個人;社會中的科學技術。這四個領域的課程必須都是通識教育課程的一部分,不可以用其他課程代替。同理,在分類課程要求中,學生必須在以下四個類別的課程中各選一門,分別是:藝術與人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工程學和應用科學)和社會科學。最后,在定量分析課程的要求中,學生必須選擇一門可以證明自己定量分析能力的課程。
哈佛通識教育改革的意義
2013年,學生獨立運營的哈佛報刊Harvard Crimson刊登了一篇題為“通識教育的失敗”的文章。文章指出了當時哈佛通識教育要求的問題,以及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對于通識教育這一概念的負面態(tài)度。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問題是許多通識教育課程和其他核心及選修課相比,要求不高,成為了不費力就可以拿到高分的課程。文中提到“通識項目并未實現(xiàn)其目標,最明顯的標志就在于學生們對于通識課程的態(tài)度。許多學生選一些實證推理和科學相關的課,只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課不難;一些人文課也因為給分寬松受到學生追捧。總體來說,學生認為通識課的重要性低于專業(yè)必修及選修課。在許多情況下,學生們形成了一種不做課后閱讀、上課不專心聽講的風氣。學生不去上課,之后還沾沾自喜依然拿到了A。學生普遍的態(tài)度不是接受教育,反而是如何最有效地修完通識學分。”
事實上,上述問題在國內(nèi)高校的通識教育中也較為常見。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哈佛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之后的方案比原有方案明顯靈活性增強很多,同時又通過加入人文與科學學科(包括社會科學)的三個主要分類課程增加課程的難度要求。
肆:哈佛通識教育課程與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1、通識教育課程的分類
根據(jù)目前的規(guī)劃,哈佛大學在2019-2021學年度一共將為學生們提供25門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其中,2019-2020學年度將有18門,2020-2021學年度將再增設7門。哈佛大學鼓勵并歡迎教師們申請將自己的課程加入到通識教育課程的行列中。
25門通識教育課程被分配到了以上四個類別中的一個或多個中。其中,在美學與文化的領域里 有5門課程,在倫理與公民中有11門課程,在歷史、社會和個人中有13門課程,在社會中的科學技術中有8門課程?,F(xiàn)列舉十門課程如下:
2、哈佛通識課程與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
這25門通識教育課程與全球勝任力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開放與尊重”、“自覺與自信”和“道德與責任”。
在這些課程中,有16門課與全球勝任力中的“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素養(yǎng)密切相關?!锻ㄟ^文獻來打破對疾病與健康的固有觀念》教授給學生們一系列挑戰(zhàn)對疾病與健康固有觀念與理解的文獻,以提高學生們在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全球知識?!陡锩c改革,哪種方式更能改善社會?》則從西方歷史的維度探尋了社會的變革。在《當代發(fā)展中國家:用創(chuàng)業(yè)去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學生們將學習到創(chuàng)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給不同發(fā)展中國家?guī)淼闹??!赌茉促Y源與環(huán)境》探討了如何在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同時,合理有效地運用這個星球賦予我們的能源資源。
有1門課和“開放與尊重”素養(yǎng)相關:《由外向內(nèi):性別、種族和在美國的(不)歸屬感》。此課程探討了公民對性別的認知與公權力試圖對此認知進行價值觀輸入與管控之間的張力與不義。此課程揭示了在以多樣化為傲的美國社會, 一部分看似“不同于大眾”的少數(shù)人群受到的壓制與管控,以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強烈的歸屬感的缺失。
有4門課程與“自覺與自信”素養(yǎng)相關:《失去》;《無知與謊言:真理已死?》;《由外向內(nèi):性別、種族和在美國的(不)歸屬感》和《祖先》。如上所述,《由外向內(nèi):性別、種族和在美國的(不)歸屬感》不僅教會了學生如何開放、尊重并在面向與自己不同的人之時有共情心和同理心,同時,這門課程也讓同學們進一步探尋了自我內(nèi)心的認同,加強對自我的自覺與自信。在《失去》里,學生與老師將探討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失去。失去有很多種形式:一個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失去親友,另一些人失去自由,有一些失去國家等等。此課程旨在教會學生理解失去,如何正面面對失去,如何幫助他人度過難關。同時,本課程也從一個歷史縱深與跨文化的維度探尋了不同文化是如何紀念與緬懷所失去的,以及失去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與心理上的影響。
在這些課程中,有13門課與全球勝任力中的“道德與責任”素養(yǎng)密切相關。 《經(jīng)濟正義》和《金錢、市場與道德》均探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效率與公平正義的關聯(lián)和動態(tài)平衡,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分配模式遇到的一系列批評和潛在的解決方案?!犊萍紓惱韺W》介紹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與其道德邊界。學生與老師們會在課程上討論一系列問題,諸如:科技的進步一定會推進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嗎?一些科學技術是否可能存在對人類社會的傷害?是否可能產(chǎn)生潛在的危機?科學技術的研發(fā)者在研發(fā)過程中有何道德責任和義務?在運用這些科學技術之時,技術的使用者的倫理標準與道德邊界是什么?
伍:哈佛通識教育給我們的啟發(fā)和思考哈佛通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國家和文化的界限,哈佛希望培養(yǎng)最優(yōu)秀的人才,而非某一國家最優(yōu)秀的人才。國際化、全球化的概念在通識教育的討論中并未得到強調(diào),但是它的精神卻無處不在。通過通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備全球知識、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這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具有通識教育的“圖景”是容易的,但是具體實施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確保每一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都有權利和較強的動機來接受和實施通識教育?如何為不同的學院、教授、院長、研究生助教等提供充足的資源和激勵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最后,我們不應該忘記哈佛在開展通識教育方面的遠見。
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后,我們會看到這個項目優(yōu)化后新一輪的實施。GERC報告的最后說:“哈佛大學的任務在于教育出世界公民和領袖。我們通過人文和科學的塑造性力量來達成這一目標。目前高等教育正處在關鍵時期,我們所處的世界極其多元化,不斷涌現(xiàn)科技變革,信息前所未有的豐富,各種各樣的主義對于我們彼此的了解利弊共存。學者們不斷思考,應該怎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做好充分準備。我們相信哈佛的通識教育項目,借助其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們以后能夠智慧地、有貢獻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原標題:武大雷軍班100%具備保研資格 配備最優(yōu)師資力量,實行小班教學 據(jù)武漢
快資訊2024-04-11 17:05:21
原標題:盤點!OSSD課程申請全球TOP大學有哪些優(yōu)勢? OSSD全稱為Ontario Secondary
快資訊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