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易上癮兒童的心理攻防戰(zhàn)你了解嗎? 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支配,人受到某種特定的物質(zhì)、聲音或者行動的刺激,大腦能分泌一種多巴胺的
原標題:易上癮兒童的心理攻防戰(zhàn)你了解嗎?
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支配,人受到某種特定的物質(zhì)、聲音或者行動的刺激,大腦能分泌一種多巴胺的物質(zhì),促使人們對該事物上癮。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有一個著名的經(jīng)典實驗:把小白鼠放進斯金納箱(特制的籠子)里,只要小白鼠按壓杠桿,就能得到一粒食物丸子。
但很快的,“按壓杠桿=食物丸子”的“游戲”,已經(jīng)吸引不了小白鼠了,小白鼠只有在饑餓時才按壓杠桿。
斯金納就改變了方法,把獎勵變成了隨機化。小白鼠按壓杠桿時,有時沒有任何東西,有時一按壓就掉進來好幾粒。于是,小白鼠瞬間多巴胺分泌飆升,就不停地按壓杠桿,難以停止。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變換獎勵原則(VariableRewards)。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隨機型獎勵更容易使人上癮,其中我們常見的“抓娃娃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抓娃娃機利用機械手的控制,使人小概率得到獎品,正是抓住了人們易上癮的特質(zhì),使人欲罷不能,近期網(wǎng)上出現(xiàn)一組視頻,武漢一名男子,在9個月成功夾走3000個玩具娃娃,他的心的卻是“夾娃娃機太容易上癮了,如果控制不住,花錢如流水”。
兒童大腦發(fā)育不完善,自制力較弱,特別容易上癮,比如電子游戲、玩具等等,下面我們看看一位家長是怎樣讓孩子脫離“夾娃娃”上癮的。
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迷上了夾娃娃,家長頗為頭痛,請教一位專家后,該專家出了一個主意“讓孩子每天玩50元的夾娃娃,但是每次玩完,就寫200字的心得體會,每天不能寫重復,要不然就不能玩”,孩子聽了非常高興,欣然答應,他開始每天玩,每天絞盡腦汁的寫感想,家長負責檢查,沒過幾天,孩子玩夾娃娃的興趣大減,因為孩子認為這樣太不劃算了,慢慢的就戒掉了夾娃娃機。
這個實驗實際是一次心理攻防,專家用破壞大腦愉悅回路的方式,使孩子對“夾娃娃=快樂”的思想鏈條破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家長面對孩子對某事情或事物上癮時,一味的責罵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有時候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不如認真研究孩子的心理狀況,科學尋求破解之道,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原標題:16歲中學生獲正高職稱后續(xù):簡歷網(wǎng)頁已撤,公號信息已刪除 近日,一
快資訊2024-11-15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