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孩子說我不想上學 除了堅持、妥協(xié),當家長的還能做什么? 前兩天看到個新聞,驚掉了下巴: 北京兒童醫(yī)院開設了拒絕上學門診,500元特需號一
原標題:孩子說“我不想上學” 除了堅持、妥協(xié),當家長的還能做什么?
前兩天看到個新聞,驚掉了下巴:
北京兒童醫(yī)院開設了“拒絕上學”門診,500元特需號一號難求!
該門診的出診醫(yī)生是李瑛,他說:
近兩三年來,有不少孩子對上學表現(xiàn)出回避,在心身醫(yī)學科普通門診,反映拒學問題的患者占比達到了兩三成,這成為該科室單獨設立拒學門診的動因。
根據(jù)院方介紹,“拒絕上學”的專業(yè)門診主治這幾種?。?/p>
孩子不想上學
抵觸學習
厭學情緒明顯
無法堅持上學
原來,“不想上學”都成為一種病了,再想想我們家長是怎么對待的?
每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時,你是不是就忍不住著急:“這么小,不上學,你能干嘛?”
然后苦口婆心地勸說:
“你不上學,就沒文化。這個時代,沒有文憑,哪個工作會要你?你不工作,將來怎么養(yǎng)活自己?”
面對家里躺平、擺爛的孩子,甚至有家長凌晨4點帶孩子去菜市場,去掃大街,去撿垃圾......
最后什么法子都使了,還擔心自己做少啦。
你可能會說,現(xiàn)實可不就這樣嗎?普通孩子的出路,本來就只有好好學習。
現(xiàn)在的孩子,就是要吃夠苦頭,才知道生活的厲害!
可道理這樣明白,為什么孩子還是不為所動呢?
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光躺平,甚至連和父母溝通都不愿意;
為了拒學,他們像什么苦都不怕。
抑郁、自殘,因為學業(yè)壓力、情緒問題跳樓的孩子,比比皆是,讓人揪心。
面對“油鹽不進”,又喪失動力的孩子,家長除了堅持或妥協(xié),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呢?
和孩子認知對齊
孩子說“不想上學”,有時是一種“情緒”。
我兒子上學路上也老愛念:“媽媽,我不想上學。”
一開始我會跟他解釋:
“上學很重要。你去學校學知識,有了知識,你才能實現(xiàn)夢想,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但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話,他一句也聽不進去。
有次,他反問我:“在家里也可以學習,為什么非得要去上學?”
聽到這話,我心里咯噔一下。
原來,孩子不是不聽話;
而是,他們在追尋更深層次的問題。
上學的意義是什么?
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什么樣的目標,才值得我付出努力?
為什么不上學,就不能有好工作?
......
我們千篇一律的回答,在十幾年前或許成立,在今天,在未來,真的還成立嗎?
育兒專家陳默老師說:“現(xiàn)在孩子的認知提高了,但我們大人卻沒有跟上。”
時代早就變了,我們給孩子必須上學的理由,居然幾十年都沒變!
當這些問題,孩子總想不明白,又總得不到有效回應時,他們才有了情緒,才不惜暫停學習的腳步,也要去探尋。
那到底什么才是上學的真正意義呢?
李希貴校長對學校的定位,或許能給我們啟發(fā)。
他說:“學校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預演。”
學校存在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孩子提供知識,而是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小社會,讓孩子能夠在其中去歷練:
怎么和人相處,怎么克服困難,怎么提升自己......
這才是孩子需要去上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當有了這個視角,我們才不會一提學校就是學習;
才不會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時,才為他感到高興。
才能敏銳地覺察到:
原來孩子每挺過一次枯燥的課堂,每經(jīng)歷一次失敗的考試,每面對一次復雜的人際問題......對他來說都有價值,都是在為未來準備。
有了這個視角,我們也才不會一看孩子擺爛、躺平,就覺得“完蛋了”;
才能撫平情緒,理解和安慰孩子:
“你明明不想,還能堅持去做,這本身就很有意義。
因為今后即便踏足社會,我們也需要這種克服枯燥、汲取知識、逾越困境的能力,不是嗎?”
所有不可調(diào)和的親子矛盾,都源于父母和孩子的認知錯位。
只有我們時時警惕自己的認知局限,努力聽見更新、更廣闊的聲音,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深挖、探討“做與不做一件事的真正理由”時,才有可能實現(xiàn)和孩子的認知對齊。
這也才有了親子間進一步溝通的可能。
重新定位問題
當然,除了這種上學的“無意義”感,很多躺平、擺爛的孩子,是切切實實遇到了學業(yè)困境。
心理專家李松蔚老師講過一個案例。
他朋友一家前幾年從國外回來,因為孩子不適應國內(nèi)教育,尤其是數(shù)學,非常發(fā)愁。
爸爸說:孩子在數(shù)學方面有畏難情緒。
媽媽說:國內(nèi)學校要求太高,不符合孩子年齡發(fā)展特點。
孩子說:我數(shù)學能力沒問題,我只是中文不好,有些詞聽不太懂。
每個人都從不同角度找到了原因,每個原因聽起來也都很有道理。
但當他們朝著這些方向努力時,卻發(fā)現(xiàn),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
因為,畏難情緒不是說克服就能克服,學校的大環(huán)境根本無法改變,語言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日之功......
面對孩子越來越跟不上的學業(yè)情勢,怎么辦呢?
后來,李松蔚老師讓孩子做了一些數(shù)學題,觀察了孩子的做題狀態(tài)。
他建議,可以把難的作業(yè)放一放,先每天給孩子布置低兩個年級的題目,做題數(shù)量也減少一半,讓孩子每天只用20分鐘,就能輕松完成。
當每次都能做到全對后,再把題目難度逐步升級。
沒想到,就這樣操作才一個多月,孩子的數(shù)學能力,就跟上了現(xiàn)在的年級水平。成績再也沒掉下去。
在面對孩子的學業(yè)困境時,我們經(jīng)常在一個問題上卡很久,以為是方法不夠好,孩子不夠聰明,思想、行為不夠配合......
但你發(fā)現(xiàn)沒有,更可能是:問題都沒找對。
什么教育大環(huán)境不好,老師作業(yè)布置太多,孩子天賦不夠,基礎沒打牢;懶惰、粗心、拖延、不配合、心理脆弱、過于敏感、抗挫力差、自制力差、缺乏意志力......這些問題,要么指向暫時無法改變的外部原因、長期原因,要么就是夾帶著對孩子的不滿、否定。
完全忽略了什么才是在“條件還不夠好,能力還不夠足”的情況下,也能推動孩子前進的根本。
李松蔚老師說,他之所以這么建議,是因為發(fā)現(xiàn)孩子在解題時,缺乏一種體驗。
這種體驗,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效能感”。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時,覺得自己能夠勝任的感覺。
當孩子有這種感覺時,他就能越做越好;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他就會像那位爸爸說的,越來越“畏難”。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孩子“學習不好、不愿學習”的表象所牽制。
一看到孩子出問題,就開始數(shù)落孩子;
孩子越跟不上,我們就越愛找更多題,花更多時間,讓孩子勤學苦練.....
可這些只會進一步破壞孩子的學習體驗和勝任感,讓厭學情緒加劇。
當你和孩子在一個問題磨很久,還沒成效,這時候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繼續(xù)使力,而是先跳出來——
從根源上,去重新定位問題。
然后以最小的步子開始,一點一點幫孩子把挫敗的感覺代謝掉,把成功的體驗積攢起來。
這樣孩子的困難才會降級;
他才不會再逃避、消沉下去。
和孩子建立更有力量的關系
實現(xiàn)認知對齊、定位根源問題——說著簡單,本身并不容易。父母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成長過程。
如果一時無法做到,面對孩子緊迫的學業(yè)壓力,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答案是:至少可以先和孩子先建立起更有力量的聯(lián)接。
1、別把問題全歸咎于孩子
陳默老師說,在一次講座直播前,她向家長收集關心的問題,結果統(tǒng)計下來,將近1000條竟全是在控訴孩子的各種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很少有人提及自己或家庭。
這讓她非常憤怒、痛心。
她說,在面對這拋來的成百上千個“怎么辦”時,她特別想問問:
“你們之前到底是對孩子做了什么,才讓他們成了你們口中的樣子?”
孩子厭學、躺平,誘因在學校,但根源在家庭。
從小沒有培養(yǎng)起的習慣、能力,人際交往和情緒處理中缺失的方式、方法......
家庭里面沒有解決的沖突、緊張的夫妻關系、代際之間的矛盾等,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不上進、不上學的孩子。
如果家長獨獨只看到孩子的問題,沒有任何反思,那這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
2、別隨意給無用的建議
有太多時候,我們都喜歡用最輕松的語氣,給出最難做到的建議:
“上課要聽講,做作業(yè)要認真。”
“你要學會管理好情緒。”
“學習要注重方法。”
“別懶、別粗心。”
“你現(xiàn)在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其它的事情,你不要管。”
……
這些建議,披著一層“方法論”的外衣,實質(zhì)卻非常無用和自私。
因為它在告訴孩子:
“該怎么做,我都教你了,我的責任已經(jīng)盡到了,做不到,那是你的問題。”
孩子表面反抗,內(nèi)心卻也無比認同,開始一遍遍譴責自己:
“為什么這么簡單,我就是辦不到?我怎么就這么沒用?”
可事實呢,這些要求真的簡單嗎?
我們只需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也對你說:
“要控制好情緒。”
“工作努力一點,多賺點錢。”
能做到嗎?
3、調(diào)整自己的關注點
武志紅老師說,他接待過很多厭學的來訪者。
其中很多已經(jīng)不能正常學習、生活了,一副自暴自棄的樣子。
但家長的訴求,無一例外都指向:希望孩子能早日回到學校、好好應付完學業(yè)。
他無比深切地意識到:
當孩子自我?guī)捉呓猓衲酥辽眢w都處在死亡的邊緣時,父母最重視的,仍然是“學業(yè)成績”。
對于更深重的,孩子的內(nèi)在危機,幾盡無視。
孩子不能面對學業(yè)等基本現(xiàn)實問題,本質(zhì)是:自我功能已經(jīng)被破壞,不能正常運轉。
他們開始厭惡外部世界、厭惡自己。
這時,如果我們還盯著現(xiàn)實層面,要求他必須把書念完,必須拿到畢業(yè)證,這無疑是在殺雞取卵、緣木求魚。
一個人的成長是分階段的。
要想重新喚起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學習的動力,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決心和耐心,好好地重養(yǎng)一遍孩子。
先將關注點從學業(yè)轉為孩子本身,讓他們獲得足夠的愛和接納。
這樣他才能有力量,去重塑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也才慢慢有能力,去完成更多你期待的事。
4、努力做孩子的容器
看到一個有趣的分享:
孩子厭學,結果爸爸給孩子買了一個蛋糕。
因為,他認為,在現(xiàn)在的教育壓力下,孩子不厭學,反而更值得擔心。
他給孩子買蛋糕,是想告訴孩子:厭學,這太正常了。恭喜你進入新階段、迎來新挑戰(zhàn)。
成長路上,布滿荊棘,第一次長大的孩子,會有很多脆弱、敏感,害怕我們失望的時刻。
這時候,有力量的父母,不是立馬抓起斧頭,代孩子披荊斬棘;
而是像容器一樣,讓那些不能立馬解決的問題、情緒,都先安放下來。
我們要明白:
一個孩子不是成績好,未來就能過得很好;
而是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支持,他一轉身,你就在;
他才一定能過得很好。
原標題:沒苦硬吃?中小學熱到搬冰塊卻不裝空調(diào),當?shù)兀号囵B(yǎng)吃苦耐勞精神
快資訊2024-09-06 19:43:14
原標題:袁隆平孫女入讀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2024年8月,在農(nóng)業(yè)大學的開業(yè)典禮上,校
快資訊2024-09-01 18:47:39
原標題: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社區(qū)干部月薪曝光,網(wǎng)友看后酸了 考公,考編
快資訊2024-08-31 19: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