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英語新教材變難了?從業(yè)20年的英語老師直言:培養(yǎng)這項能力,從容應對 今年9月開學后,全國中小學將全面啟用新版英語教材。相信不少家長都看
原標題:英語新教材變難了?從業(yè)20年的英語老師直言:培養(yǎng)這項能力,從容應對
今年9月開學后,全國中小學將全面啟用新版英語教材。相信不少家長都看到這樣一個說法:新版教材變難了。
Martina有著20年英語從教經(jīng)驗,持有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證,在她看來,與其說變難了,不如說新教材更貼近應用了,而應用本身對詞匯量和語篇量是有要求的。
面對新教材和新的學習要求,中小學生在不同階段該如何發(fā)力,家長又能夠做些什么?Martina有些“干貨”和家長分享。
討論新教材之前,家長們要先弄明白教材改革是一個勢在必行的結果。
新課標改革后,不少學科的學習要求都發(fā)生了變化。例如我們更加強調大語文,強調閱讀,強調通過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問題。
落到英語上,則是更強調語言運用的能力,要求學生們更加靈活地使用這門語言。
人才需求的變化,帶來了選拔方式——也就是我們說的考試的變化,最后,則促成了教材的改革變化。
家長們大可不必對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過度焦慮,心態(tài)放平了,再來聊聊新階段的學習要求與學習方法。
改革后的教材更貼近應用,而應用本身對詞匯量和語篇量就有要求。
這就是第一個變化:語篇變長。語篇變長,詞匯量增加,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其次,考查形式更多維,這一變化會直接體現(xiàn)在試卷上。
Martina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考查閱讀能力,如果題目是語篇加選擇題,對學生而言會輕松許多。但現(xiàn)在增加了語言運用的考查,把語篇換成圖表、導圖、圖文結合等形式后,學生需要去解讀新的題型并歸納主旨大意,相較而言就沒那么容易拿到分數(shù)。
難拿分,也是大家認為新教材變“難”的主要原因。
同時,拓展性閱讀更像一個迷你版的PBL。它會嘗試著讓小朋友通過精讀的學習去做一個小項目。比如要求小朋友通過觀察和交流,介紹自己的學校和同學。它更鼓勵學生結合現(xiàn)實做一些事情。
第四,精讀語篇在原來多為比較偏社會化和生活化的文章,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提升學術場景的占比,逐步往學術方向拓展。
這同樣是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帶來的考核方式的變化。“在創(chuàng)新開放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的人才是具備有國際化競爭力的,是有能力去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的。”Martina說。
Martina的大女兒今年9月就是一名初二學生,在洞察這樣的變化后,這個假期,Martina帶著女兒閱讀高中、大學的科普性的學術材料。她意外發(fā)現(xiàn),學術不僅沒有大家想象的晦澀難懂,其中不少表達和描述都饒有趣味。
學術性的閱讀落到中小學階段的大多數(shù)家庭,可以把百科類書籍加入孩子的書單。
第五,寫作應用性更強、更靈活。
寫作是不少學生和家長頭疼的一件事,甚至有私立學校的家長在孩子三年級結束后就開始焦慮,因為四年級的英語就要開始寫作文了。
但Martina希望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不要懼怕寫作。因為英語寫作類似于賦分制,達到了要求,就能拿到分數(shù)。
“以A2級KET考試的小作文為例,它評分標準主要分三個板塊。一是內容,例如有三幅畫,要求你寫一篇關于‘今天買了手機’的作文。同時,要求你把這個信息告訴朋友,并表達你為什么喜歡,以及手機價格多少。問題會在題目里寫得很清楚,你要把這些都回答到。
第二個板塊是結構。這三幅圖一定是連續(xù)性且有變化的,你需要把圖里的內容全部描述完。
第三個板塊是語言。無論是語句還是詞匯,不要出錯。但如果拼寫有那么一兩個錯誤,但內容的展示是完整的,結構是有邏輯的,一樣可以拿滿分。”
Martina解釋道:“寫作是英語學習中非常正常的要求,如果你從小學好單詞,然后系統(tǒng)地掌握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每一個句型,把這些串起來完成一個小短篇的寫作并不困難。”
最后,語法學習依舊重要。
在不少網(wǎng)站英語學習分享帖中,能見到這樣一種說法:重詞匯、重閱讀、重寫作、重聽口,但是輕語法。不少家長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或許也聽過“外國人從來不學語法”的說法。
但實際上,我們僅僅是沒有明顯的考語法的題而已,但是所有的語法全部在語言應用的考查里面進行展示和要求。
語法學習尤其重要,它背后是語言思維。沒有語法,意味著沒有語言思維。沒有語言思維,孩子在寫作、閱讀、聽力等所有的題型上都會受阻。
基于以上的種種變化,僅僅靠老一套“背誦、記憶、默寫”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很難適應新的學習要求。
或者說,在小學低段可能是一個學習英語的“捷徑”,在小學高年級以及初中,這個所謂的“捷徑”可能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學生必須有全新的學習方式和視野,來看待當下的英語學習。
在Martina看來,孩子在小學之前進行英語啟蒙是十分必要的。
英語啟蒙并不意味著讓孩子超前學習字母、拼寫、語法等,重要的是讓孩子在不排斥的前提下,養(yǎng)成閱讀英語的習慣。
看一部英語動畫片,也可以聽一會兒英語廣播,或是翻看英語繪本,都屬于“閱讀”的范疇。
家長大可以放心給孩子播放無字幕版的英語動畫片,不用擔心他們是否看得明白。“其實孩子們能看懂,只不過她可能看到的東西和大人關注的劇情不太相同”,Martina說道:“家長千萬不要孩子剛看完,就湊上去問‘看懂沒’。可以試著問孩子,看到了什么、是否有趣等話題,并認可他的看法。”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就在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英語基礎,積累語感。基礎更扎實一點,就可以借助點讀筆,或是在家長的陪伴下讀繪本。
如果家長實在很忙沒時間陪著,也最好把工作“搬”到孩子附近,盡量安靜一些,讓孩子獨自看動畫,讀繪本,持之以恒地幫助他們養(yǎng)成習慣。
首先,小學階段依舊要堅持閱讀的習慣,因為“英語就是一放下就會消失的東西”。
因為家庭氛圍,女兒很早就開始閱讀英語原版書籍,四年級時已經(jīng)能讀原版的《哈利·波特》。“但是,英語這個東西不是看了就會一直擁有,稍微一放下,它就沒了。”Martina分享,在女兒四年級后,自己覺得她已經(jīng)“會了”便逐漸放手,女兒也因此有兩年時間沒有扎扎實實地學英語:“這導致了她初中要很努力地去學英語。”
教材中的每個單元的語篇都會教孩子詞匯和句型的使用,再通過泛讀來進行閱讀理解的實踐。Martina的建議是,一周至少要有四天時間,每天堅持半小時的英語閱讀。
在教材之外讀物的選擇上,年紀較小孩子可以從牛津樹這類讀物開始。
孩子英語基礎薄弱的階段,家長就讓他們閱讀報紙書刊等讀物,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冒險。無論是家長勞心勞力,還是花錢請老師陪讀,結果往往是孩子因為基礎薄弱而讀不動,無法達到閱讀效果。
而牛津樹這類英語讀物中高頻詞的復現(xiàn)率特別高,對于基礎較弱的小朋友來說十分友好,有一個輕松的階梯式的緩步爬行。
在進行閱讀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看了”,要有意識提高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要在腦海中厘清語篇的結構,搞清楚情景、問題、人物、矛盾、變化、結局都是什么。
當孩子閱讀中提出問題,專業(yè)的英語老師會通過解構語篇材料再反問幾個問題,解決他們的疑惑并對語篇達成理解。孩子如果沒有疑問,老師則會給他提問題。
階梯式的問題可以為孩子搭建閱讀理解能力的腳手架,Martina分享了一個對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簡單易操作的提問方法:“很多書籍都配套有簡介,簡介中很清晰地寫出了語篇的主題和線索,甚至是列出幾個基本的需要思考的問題。家長完全可以‘依樣畫葫蘆’學著提問。”
反復訓練,反復溝通,反復提問與解答的過程,孩子的思維會像“做操”一樣活起來。
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在小學高段訓練出了閱讀理解的能力,到了初中,他需要做的就是堅持閱讀,并認真上每一節(jié)英語課。
因為就初中階段而言,學校的英語課時是足夠的,老師有足夠多的時間幫助孩子們學習理解每個單元的語篇。
Martina開玩笑道:“孩子大了,有時候你對他成績上的‘嘮叨’,會被他們認為是對自己學習計劃的‘窺探’。”
即便自己就是專業(yè)教英語的,但在大女兒現(xiàn)階段的英語學習上也幾乎插不上手。學校的課業(yè)與日常的閱讀已經(jīng)讓女兒應接不暇,如果女兒愿意主動探討,她就積極回應;女兒不找她,她就不多過問。
她總結了這個階段的“家長守則”:負責好吃、好喝、好玩、好溝通就行。
原標題:共35名研究生,南京工業(yè)大學發(fā)布公告退學公告 近日,南京工業(yè)大學研
快資訊2024-07-27 14: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