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眾說紛紜 學生會真的能培養(yǎng)領導者嗎? 教育改來改去,怎么都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完全沒有在培育領導者。 你可以反駁說
原標題:眾說紛紜 學生會真的能培養(yǎng)領導者嗎?
教育改來改去,怎么都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完全沒有在培育領導者。
你可以反駁說:其實我們一直有在培養(yǎng)領導者不是嗎?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有班長,各種學習代表,而且現(xiàn)在愈來愈重視領導。
你還真以為班級干部這件事能培養(yǎng)領導者嗎?錯。其實,班級干部在培養(yǎng)的特質,都是領導能力的反面,恰好讓年輕人誤解了領導。
世界上的偉人林肯、馬拉拉、尤努斯、波諾、曼德拉…,我們去思考他們的作為、抉擇、生涯。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都誤會了。在當班級干部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行為或思維,都領導者的行為與思維模式截然相反。
領導者創(chuàng)造發(fā)明,干部不需要
班級干部是每班一套職位,其職責與角色都設定好。當一個學生被選上(或自愿)成為干部的時候,有一套職責交給他。要當干部的學生只是忠實地執(zhí)行職責,并不能創(chuàng)造職位或職責。
試問:當一個人所做所為都是別人告訴和指派,而不是出于獨立的創(chuàng)造與判斷,這還叫領袖嗎?我們看到所有可敬的領袖,他們所做的事,都是他們自己決定要做,他們判斷情勢認為該做。
這樣說吧,如果一個衛(wèi)生委員依照規(guī)定的職責,每天登記同學們有沒有認真擦玻璃,他無法從中學習當領袖。但當他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做些比每天擦玻璃、撿落葉更有意義的事?他也許就正在走向領袖之路了。
領袖以人群需要為本,干部不需要
每一個真正的領袖,都是看廣大的世界和人群,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找到自己與團隊的使命。但干部相反,他們是向上接收指令,依老師或主任的要求掃樓梯、收作業(yè)、參加比賽。
回到剛才衛(wèi)生委員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很乖巧地服從老師指派的任務,他不是在學習當領袖。但若他開始思考沼氣發(fā)電、流浪貓狗、有機農法的問題,于是開始思考是否有可能組成團隊,將學校的廚余以創(chuàng)新方式重新利用,他就開始像個領袖了。
干部只要獨自執(zhí)行,領袖要溝通說服、經(jīng)營合作
再來,干部要做的事情就是依安排好的職責,辦好本分中的業(yè)務。即使班長,有時主持開班會,但其實也不需要溝通協(xié)調。但領袖相反,他們需要號召別人支持參與,領袖需要在參與者見解不同的時候協(xié)調化解,而這件事非常難。
在剛才的例子之中,如果衛(wèi)生委員去和老師說,他想做廚余創(chuàng)新利用的計劃,以便對他日后升學有幫助--抱歉,這樣做就離領袖遠了一步。但如果這個衛(wèi)生委員開始和同學討論,是否有人贊同這個計劃,有沒有人愿意帶著想法、能力、資源加入這個計劃--這樣做,他就離領袖近了一步。
干部沒有決策風險,領袖做決策也承擔結果
當干部不必冒險,照干部職責表工作一學期,就會得到干部記錄--也許有利于升學競爭。但每一個真正當領袖的人都需要背負風險,領袖看到的目標可能錯了,方法可能不好;領袖要面對質疑,爭取支持可能失敗,可能會賠掉自己和別人的資金。
因為干部沒有真正的決策,或是只做非常細小的決策,例如判斷地板洗得夠不夠干凈--這種判斷,有什么真正的影響呢?但是當領袖,總會遇到要在投入資源、時間、人力的方向上做出重要決定--研究到一個程度,總要決定下一步是要試著把廚余制成堆肥,或是用來沼氣發(fā)電。也許路線選錯,會前功盡棄,可能血本無歸。如果一個學生自發(fā)地開始做這樣的事,才是學習領導的開始。
其實我們早該反思這件事了:班級干部運作模式,到底是否有助于培育領袖?或者,只是在培育「手下」--不創(chuàng)造、不思考大局、不溝通協(xié)調、不背負風險的執(zhí)行者?如果是,我們甚至又犯了更大的錯,也就是讓學生誤以為當個有頭銜的手下,就是「領導」 --我們把一個詞,掏空了它的真正意涵,然后裝入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東西。
把培育手下的模式,當成培育領袖的方法來鼓勵推廣。
原標題:2017年全國教育經(jīng)費執(zhí)行情況發(fā)布 在國際上是什么水平呢 近日,教育部
觀察4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