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每個孩子都需要溫柔以待 給他們多些松弛感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會愛孩子是一門科學。我們可以信心十足地說我很愛孩子,然而很愛不等同
原標題:每個孩子都需要溫柔以待 給他們多些“松弛感”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會愛孩子是一門科學。我們可以信心十足地說“我很愛孩子”,然而“很愛”不等同于“會愛”,換言之,孩子真的感受到我們的愛了嗎?資深心理咨詢師、專欄作家林紫在其新著《愛孩子如花在野》中,依托自身20余年的一線家教心理咨詢經(jīng)驗,試圖幫助為人父母者擺脫“線性思維”與“碎片式”教育,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更富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圍,構建融洽的親子關系,培養(yǎng)出擁有完整人格的孩子,讓孩子像花一樣在生命的原野里自由成長和綻放。
家庭關系是一切關系的源頭,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在家人眼中究竟是什么模樣。書中指出,父母與子女如果不及時溝通交流,誤解乃至怨恨就會越積越深,以至于最后再也看不見彼此的“心我”。而在“家”這個世界上最核心的團隊中,每個人都互為隊友,彼此成全;每個隊友都可以“很厲害”,但讓彼此獲得最大支持、共渡人生難關、最終成為“優(yōu)秀團隊”的,不是某個人的厲害,而是對“家”的信仰。這份信仰,足以讓每個成員堅定不移地相信:“就算我不優(yōu)秀、不完美,家人也永遠與我在一起。”
在作者看來,良好的家庭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心靈的“都江堰”。我們知道,都江堰在不破壞環(huán)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生生不息,成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的天府之國;而家庭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可以在不破壞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充分調(diào)動資源,父母與孩子和諧相處,即使有沖突也可以從容化解,成就“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心靈天府之國。作者同時強調(diào)對孩子的“七不責”,即“對眾、愧悔、暮夜、正飲食、正歡慶、正悲憂、疾病”時不去責備,教導是必要的,但切勿用恐嚇來讓孩子聽話,否則會把孩子推入情緒內(nèi)耗的怪圈。
該書提出了“碎片式父母”概念,特指在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常常孤立地看問題,習慣了線性思維模式,喜歡尋找單一因果關系,過度強調(diào)目標及效率,凡事都希望立竿見影,容易陷入非好即壞情緒的一類父母。他們通常心思單純、信任權威、執(zhí)行力強但不愿獨立和深入思考,一方面“聽風就是雨”,一方面又淺嘗輒止,不停地轉(zhuǎn)換方向卻不知最終的目的地在哪兒。
線性思維讓人追求“活得正確”,而系統(tǒng)思維則讓人追求“活得美好”。每個孩子都曾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是碎片化的教育和學習讓很多父母缺失了系統(tǒng)思維的能力,看不見孩子的行為和個性的“來龍去脈”,甚至完全看不見孩子的成長。要與全人而非完人相遇,需要我們先建立起系統(tǒng)養(yǎng)育觀,從系統(tǒng)人格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孩子,認識生命,以此為基,方能培養(yǎng)出一個健康完整、熱愛生命、有生活熱情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教育孩子的實質(zhì)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成長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不必搶跑的馬拉松。每個孩子都需要溫柔以待,給他們多些“松弛感”吧,包容他們的“不完美”,允許他們“慢一點”,這會讓他們的未來道路走得更穩(wěn)、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