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 父母對孩子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孩子就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
原標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
父母對孩子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孩子就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表: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學會的是指責;生活在敵意之中,學會的是打架;
生活在嘲笑之中,學會的是害羞;生活在羞辱之中,學會的是內疚;生活在寬容之中,學會的是大度;
生活在贊揚之中,學會的是自信;生活在公平之中,學會的是正義;生活在安全之中,學會的是信任;
生活在贊許之中,學會的是自愛;生活在相互承認和友好之中,學會的是愛。
所以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長,意義重大。
湖北省曾經對167個11歲到18歲的違法青少年進行過調查。
這些違法青少年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民主教養(yǎng)只占3%;粗暴教養(yǎng)占20%;放任教養(yǎng)占29%;而溺愛教養(yǎng)占44%。
換句話說,最糟糕的教養(yǎng)方式是什么?
溺愛。
44%的違法青少年都來自溺愛家庭,所以愛孩子沒有錯,但溺愛孩子就錯了。
因為你不管,會有別人來替你管。
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教育一般都很嚴厲,過分的嚴格、粗暴,甚至是虐待。
孩子不順心或者不符合父母的心愿、愿望,可能就會挨打、挨罵。
這種父母信奉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條,對孩子的控制非常嚴。
這種環(huán)境下教育大的孩子,由于總是被專制,就會自卑,懦弱、冷漠、消極。
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敵意或者殘忍的心理,容易發(fā)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沖動的行為。
父母原以為棍棒下面能出孝子,最終會發(fā)現(xiàn):
棍棒打沒了孩子的歡樂,打沒了孩子的個性,打沒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唯唯諾諾,一事無成,害怕闖蕩,在爸爸媽媽身邊廝守。沒有真正快樂的孝子,又有多大意義呢?
專制的另一方面是剝奪孩子自己去做的權利。
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辦:吃飯喂;走路抱;睡覺哄;大便了,爺爺奶奶來擦;尿了,自己不沖,奶奶和姥姥來沖。
什么事情都由別人替他去做,最后的結果,比如說上幼兒園,就會有分離焦慮:
哭的時間特別長,哭得特別狠,甚至拒絕上學,不愿意跟同學去交流,有退縮行為。
所以過度保護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容易有很多挫折感。
跟別人一旦有矛盾,就會有對立、有自卑、有仇視,人際關系緊張,這都屬于過度保護導致的。
因為爸爸媽媽都溺愛他,什么都替他做,如果別人不幫他,他就會想:“你怎么不幫我做???”
人家有義務來幫你嗎?就因為人家沒幫他,他就開始計較,跟別人對立,侵犯行為特別多,這種孩子將來肯定很難適應社會生活。
教養(yǎng)方式的第二種是放任。
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生活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他。
小的時候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上了學交給老師;長大了交給社會。
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不會有什么責任心,行為會放縱,會有太多不良習慣、個性和態(tài)度。
結果就是你不管,人民警察替你管。
《顏氏家訓》中這么說:
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
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
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
當孩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他若能看懂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是高興還是生氣,這時候就開始對他進行教誨。
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別做他就停下來。等他長到好幾歲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竹板的懲罰。
否則驕縱傲慢已經成了習慣,并且不斷地重復,再去管教的話,就是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怕你,反而跟你之間的怨恨與日俱增,最終成為傷風敗德之人。
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還是要管,什么時候管?能看懂大人臉色的時候。
多大孩子能看懂大人臉色?別說三四歲,不對。有的孩子三四個月就能看懂大人臉色了。
你看有些十幾個月的小孩,他要搗亂,你把臉拉下來,他就知道你不高興,就不會搗亂了。
所以該管的時候必須管,你不管,孩子自控能力就差;
你不管,孩子就會以自我為中心,道德薄弱,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與準則;
對個人責任不清,對家庭責任不明,對社會責任不懂;
就會放縱、驕橫、自私自利;跟別人交往,產生對立的幾率就更高,產生仇視的幾率也更高。
民主型教養(yǎng)的父母,不任意打罵孩子,換句話說,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
民主型父母,對孩子行為更多的是分析和指導,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各種問題更多的是幫助、鼓勵。
民主型的父母,會合理運用獎勵和處罰手段,讓孩子從父母的行為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
但民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去跟孩子商量。
孩子十二歲之前,好多事兒用不著商量,因為他的知識和經驗有限,他對社會認識不全面、不深刻,所以這時期的民主,是爸爸媽媽兩個人去商量,然后來通知孩子。
遇到什么事情,媽媽立刻表態(tài),爸爸馬上附和:“對,你媽說得對,就這么定了。”二比一通過。
有人說,這叫什么民主?。繘]有 的民主!
不可能每個人的意見都被聽到,尤其是家長對孩子。
他們不會去害孩子,他們的目的就是保證孩子沿著正確的社會規(guī)范去發(fā)展,這就對了。
親子間正常接觸和交流是緩解青少年恐懼焦慮、不安的精神良藥,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信賴感、溫馨感,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fā)育、健全性格的形成意義重大。
隨著社會生活競爭的劇烈化和家庭生活電視化,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會越來越多,而這與科學的兒童教育是相背的。
當家長們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為家庭問題爭吵時,孩子們會感到迷惑,沒有安全感;孩子會鉆你們兩人的空子。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一定要團結統(tǒng)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決。
要讓孩子確信你們在家務活、日常雜務、作息時間以及禁止打架、偷竊、撒謊等規(guī)章制度上的意見是一致的。
即使一方強烈反對另一方的某些觀點,孩子在場時也應作出暫時讓步。
要給雙方以管理不同事務的權力,如父親負責處理雜務,母親監(jiān)督執(zhí)行作息時間,避免一方負責所有的規(guī)則。
否則,當這位“負責人”不在家的時候,孩子會對規(guī)則置之不理。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兩個人意見一定要一致,要錯兩人都錯,要對兩人都對。一個對一個錯,孩子就能鉆著空子了,肯定學不好。
順便說一下,教育孩子過程中,有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容易插手,他們要插手的話,家庭意見就會不一樣,就會讓孩子鉆到空子學壞。
這樣不好,所以要跟老人打招呼,要么調虎離山,把老人支出去;要么就是聲東擊西;要么干脆就是“關門打狗”,關門教育孩子。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有一些具體的事項要注意:
1.管教忌諱場合不恰當
別在飯桌上訓孩子,別在人多時揭孩子的短,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因為場合不對。
2.管教忌諱愿望錯誤
你總是希望孩子全盤接受你的觀點,或者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這不行。
有時候孩子確實不一定都對,但如果你一定要讓孩子無條件認同你的話,很容易加劇親子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十二歲以后。
所以有些事情要跟他商量著來。
3.管教忌諱態(tài)度錯誤
要么就不說,一說就是訓斥、責罵、諷刺,這態(tài)度不對,沒有平等坐下來談。
4.管教忌諱內容錯誤
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了孩子的優(yōu)點。
你把孩子全盤否定,誰愿意啊?沒有人愿意,誰也不愛這樣。
5.管教方式方法錯誤
單方面的說教不成,有時候需要你身教,更多時候需要環(huán)境去引領他。
所以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孩子,家長在管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原標題:你知道嗎?孩子膽小只是因為它!多數(shù)的家長都不知道的誤區(qū) 最近有
原創(chuàng)觀點2024-05-08 19:50:59
原標題:家有女寶的父母要注意,想讓寶寶越長越優(yōu)秀,這3個部位你不要碰 家
原創(chuàng)觀點2024-05-08 19: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