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yǎng) 對兒童親子互動、教育方式產生的影響 通過對農村非留守兒童(樣本為1962份,占總樣本27.7%),農村留守兒童(樣本1370份,占比
原標題: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yǎng) 對兒童親子互動、教育方式產生的影響
通過對農村非留守兒童(樣本為1962份,占總樣本27.7%),農村留守兒童(樣本1370份,占比19.3%),農民工隨遷子女(樣本為1999份,占總樣本的28.2%)三類兒童的數(shù)據(jù)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yǎng)對兒童的親子互動形式、教育方式等產生明顯的影響,對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行為養(yǎng)成等社會化過程會產生較大影響。
(注: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多由祖輩進行照顧,這種養(yǎng)育方式也導致留守兒童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呈現(xiàn)出“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yǎng)”的特征。)
從親子互動形式上看,看護人擁抱撫摸孩子以及與孩子說笑玩耍情況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相似,低于隨遷子女家庭情況。從親子互動內容上看,與孩子聊有興趣的東西情況,留守兒童低于非留守兒童,遠低于隨遷子女。與孩子聊每天過得怎么樣,留守兒童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低于隨遷子女。
在親子日?;由?,留守兒童最少和父母一起吃飯,非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較多,85%的兒童至少每天一次。此外,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最少喝和父母一起做活動,隨遷子女兒童最高。
在親子外出休閑上,隨遷子女外出頻率較多,農村留守兒童少于非留守兒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聽戲方面,留守兒童少于非留守,二者均遠低于隨遷子女。
再者,三類兒童在教育方式上同樣出現(xiàn)明顯差異,留守兒童的看護人較少與孩子討論學習狀況,對孩子的信息低。
此外,三類兒童在教育資源上有明顯差異:
55.3%的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沒有圖書館、而非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為46.2%、28%
62.3%的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沒有計算機房、而非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為50.9%、27.6%
47.5%的留守兒童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誰、而非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為37.4%、18.4%
主導此次研究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葉鵬飛認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的困境,除了通過制度設置、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傾斜,為農村兒童教育和照顧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
社會工作更可以從各個方面對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發(fā)揮積極影響:比如幫助農村兒童學校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對教師進行培訓; 運用小組方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小組,通過來自組員和朋友之間的關愛、 傾訴來提供支持,緩解他們對于父母的思念,疏解負面情緒等。
相比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心理地位不確定性較高
白皮書從學業(yè)成績、教養(yǎng)方式、心理地位等方面,探討了留守兒童社交障礙的影響因素與機制。在所有的調查對象中,缺父和缺母留守的比例為38%,缺雙親留守的比例為26.8,非留守兒童比例為35.2%。
調查發(fā)現(xiàn)主要涉及三方面:
與關愛型教養(yǎng)方式相比,嚴厲型教養(yǎng)方式更有利于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不同留守狀態(tài)學生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不存在顯著差異,與非留守學生的差異不顯著。
增加留守兒童的朋友數(shù)量有助于緩解他們的社交回避。
1+U+心理地位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活躍程度,也有利于減輕學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焦慮,但只有35.8%的學生心理地位為I+U+,而有42.6%的學生心理地位為I-U+。
據(jù)了解,心理地位是反映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價值的基本看法的人格特征。性別、年級以及學習成績?yōu)樾睦淼匚坏闹饕绊懸蛩亍?/p>
調查顯示,男生I+U+的比例(37%)低于女生(47.8%)。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I+U+的比例逐漸降低,I-U+的比例逐漸升高。隨著學習成績的提升,學生心理地位不確定的比例逐漸降低(從56.9%降到12.5%),I+U+和 I-U+的比例逐漸升高。
此外,相較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心理地位上的不確定性較高、I+U+以及 I-U+較低,其中缺父留守的兒童在心理地位上的不確定性較高、缺母留守較低。
參與此次調查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李亦菲認為,父母應提高自己對孩子的合理要求,適當減少對孩子的過度關心。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教師和家庭監(jiān)護人應關注留守兒童的交友情況,采用組建各種興趣小組或社團等形式,為他們增加朋友數(shù)量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此外,為改善學生的心理地位,學校應為包括各種留守狀態(tài)在內的全體中小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己特長的機會,為他們提供合作完成任務和交流經驗成果的機會。
原標題:多次毆打同學引發(fā)眾怒,7歲男孩遭46名家長聯(lián)名呼吁轉學 近日,一小
觀察2024-04-11 18:52:29